唐山博物馆的A馆展厅,向观众展示的是以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为代表的冀东文艺三枝花。同时,也展示了以唐山皮影唱腔为母体而继承发展创建的,诞生在新中国10年大庆时的新兴剧种——唐剧的辉煌历史。来此参观的中老年观众,每当走到唐剧展示区,大多驻足观赏,并唤起他们心中的美好记忆,称道这是唐山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的生动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的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在唐山得到了进一步地弘扬和发展,而且又为祖国文艺百花园培育了河北省唯一的新剧种——唐剧。唐剧的诞生,不仅享誉河北、辽宁、吉林、天津、北京,就是在大上海,尽管只演出了两场,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汇报》记者手记称其“戏走争相传”。在戏曲界更是传为佳话,称其为“好看、好听、有个性、有特点的呔韵奇葩”。
2013年,唐山市艺术学校成立55周年纪念会上,校友代表、戏剧理论家、河北省戏曲学院庞彦强院长在贺词中骄傲地说:“唐山市艺术学校成功地培育了一个新兴剧种——唐剧。这在全国艺校是罕见的,这是我们的骄傲……”庞彦强院长的话在我心中发酵,感到“培育了一个新剧种”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为此,找到我在艺校读书时的老校长、唐剧第一代主要演员苏桂英,就唐剧是如何在唐山艺校成功培育和发展壮大的进行了多次长谈。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多篇有关唐剧的文章,尤其是2011年唐山市文广新局编印的《唐剧五十年》一书,使我深有感悟。今年是唐剧诞生55周年,在此之际,把我和苏校长交谈后的所思所想,仅就当年唐山戏校(艺校前身)创建唐剧的过程和经验作一初探。
一、适时的倡议 正确的决策
1、百日试验
苏校长说:“唐山市戏曲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唐山市评剧演员训练班’,我是当时的学员。1959年1月,改建为‘唐山市戏曲学校’,9月扩班招生,设评剧、皮影、曲艺和京剧四个班。”1959年底,皮影班把皮影传统连台本大卷《五锋会》中的“看家书”“全家福”两折搬上舞台,开始了创建新剧种的“百日试验”。新剧的唱腔完全照搬皮影的唱腔,表演照搬京剧程式。1960年3月,经市委、市人委领导审查后,认为“已经像戏了”,“百日试验”成功,定名为“唐山戏”。
2、省汇演亮相
“‘百日试验’刚刚获得成功,唐山市文化局就收到省文化局通知,‘河北省青少年演员汇报演出大会’6月份在省会保定举行。市文化局当即决定,从1958年入学的评剧班中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和皮影班学生组成演出团,排演唐山市皮影剧团正在演出的新编神话剧《金鱼记》,完全沿用皮影团的剧本和音乐唱腔。从省会演出胜利归来,听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第八期《戏剧战线》以《‘唐山戏’的诞生》为题刊发专文介绍,称赞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这支新的艺术花朵将会开得更加瑰丽多彩。”
3、组建“唐山戏速成班”
“从省会汇演归来,如何使这个新生剧种尽快开花结果,已成为唐山市文艺界的议论中心。于是,唐山市文化局决定,从1958年入学的评剧演员训练班和皮影班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并由乐亭县招来了三名学生,共50人组建了‘唐山戏速成班’。任课教师也是从全市选调:先后调入了皮影界的名老艺人张绳武、张茂兰、李秀和当时在唐山皮影界享有盛誉的名老艺人周文友、曹辅权、齐炳勋等。不久又从天光影社调来正在走红的郑久享、张豁明师徒。当时教表演的老师有文武不挡的张菊仙以及京剧名武生王荣良和京剧团的王丽英、凌云宵、张海涛,基功教师杜玉春、裴宗信等。还相继调来新音乐工作者高锡兰、孟祥皋、韩溪,专职编剧李左之等。早年参加革命,人称“活李逵”的陈立岐任校长,正在养病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东区党委宣传部原部长张达任名誉校长。当时叫“集中全市的优秀兵力,打建设新剧种的攻坚战”。
根据苏校长的讲述,我统计了一下,这个班的专业老师共有20多位,行当齐全,分工明确,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大部分是专家型人才,还有专职文化教员,可见当时领导的决心之大,信心之足。
我之所以用“适时的倡议、正确的决策”概括这段历史,是因为最近我读了《唐山文化》第二期刊载的韩溪先生的文章《“唐剧”定名的历程及其他》。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东北三省协作会议”上提出:“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艺术,各省应该有自己的地方戏”。其后吉剧、龙江戏、辽南戏等相继诞生。唐山市文化局适时抓住了这个机遇,于1958年制定了“关于建立影调剧团的方案”上报市委、市人委。唐山市委、市人委对这个方案既非常重视,又十分谨慎,于1959年提出了“要先排出戏来看看,再做决定”的意见。恰巧“百日试验”后,河北省决定举办青少年演员汇报演出,为唐山戏应运而生搭建了一个现成的平台。唐山戏校正是抓住了周恩来总理在“东北三省协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艺术,各省应该有自已的地方戏”的精神,才产生了创建“唐剧”这个新剧种的理念。可以说,唐剧生逢佳时,有着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她成功的因素之一。一个新剧种的诞生,也证明了“机遇”和“实力”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唐山皮影唱腔不仅优美动听,风格独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众多的演出名家,而且腔调多样,板式完整,行当齐全,具有发展成舞台戏的实力。从这一角度看,正如人们常说的,只有具有雄厚的实力,遇到机遇才能抓到,否则,只能看着机遇擦肩而过。
二、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谈起“唐山戏速成班”的学生生活,苏校长说:“当时我们还小,只听校长和老师们说:‘走以戏代艺,边学习,边排戏,边演出的道路’。”
今天看来,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育一个新兴的剧种。这是个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苏校长讲述,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学理念非常清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下面分三点加以论述:
1、狠抓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苏校长说:“唐山戏速成班一建立,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以甘当试验品的精神创建唐剧’,这就意味着要用自己的青春来做赌注。说实话,我们从评剧班调出来,人人都不甘心。以我来说,我是听着新凤霞老师的刘巧儿,怀着对评剧的美好憧憬考入评剧班的。入学前,我就是业余评剧团的主演,在全市业余评剧汇演中获得过一等奖,何况在戏校又学了两年的评剧,已经崭露头角。现在要去学唱影,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又必须服从,只能跟着走。当时我们心里怎么想的,其实领导早已经发现了,就组织我们讨论。在那个不讲名,不讲利,没有各种大奖,没有职称,只讲奉献的年代里,面对‘甘当试验品’这句话,谁能又谁敢提出反对意见呢?只能违心的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可心里却想不通。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毛主席号召学雷锋的年代。开展学雷锋活动后,我们以宿舍为单位,到街道帮助老人擦玻璃,搞卫生,通下水道,买煤等等,从中感受‘为人民服务’,自我奉献的喜悦和自豪。在一次学习会上,陈立岐校长动情一席话,深深打动了我。他自幼贫穷,为活命被卖到剧团学戏,然后参加革命,是党培养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在战争年代,他随部队边打仗,边演出,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战友在战场上倒下。陈校长说:‘先烈们小米加步枪,用生命换来的江山,如果没有信仰,没有自我牺牲,我们现在的幸福从哪里来?生命无价呀!难道他们就应该牺牲换来我们的幸福吗?’震撼,心灵的震撼!到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甘当试验品’的价值所在。我为我以前不愿服从需要闹情绪而深感自愧、自责。从此,我从无可奈何,到被动接受,再到心甘情愿,最终是死心塌地。”
2、以戏代艺,因材施教
“所谓‘以戏代艺’,就是除练正常基功外,还要练排什么戏,就加练戏中所需要的功。为了完成戏中要求的各种功,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外,我们又给自己制定了另外一个作息时间表,一天加三个班儿。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完成喊嗓、吊嗓、基功的练习,早饭后进入学校安排的第一节课;午饭后一点开始进入刀枪把子、出手儿、大靠的练习;晚饭后的时间最长,我们利用这个时间,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或练功吊嗓,或练把子出手儿,或练靠功,或是背戏,总之,把全天的课程默背一遍,没有时间限制,直到熟练。每次都是陈校长逼着我们回宿舍睡觉,然后他把每个练功室的门一一锁好,他才回屋休息。”
“在这期间,校领导深知我们的体力消耗过大,为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热量,经学校申请,市人委特批,可以从自由市场购买一部分口粮,保证学生吃饱肚子。这在人人饿肚子的年代,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我们都把这感谢之情深深埋在心中,以加倍练功学艺回报党的关怀。”
“为了实现‘速成’,老师们并不比我们轻松。那时,校长、教导处主任和绝大部分专业老师都在戏校院里住,他们没有上下班,一切围着学生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他们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还有自己的绝招,不仅自己能讲,而且能示范,通过口传心授,让我们学到了戏曲艺术的真谛。作为学生,我深深感到,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对艺术处理的特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追求,通过我们去体现。以学唱腔为例,我们先要过唱念老师这一关,然后跟乐队(当时唐剧是15人组成的乐队)合乐,过指挥老师这一关,最后再过导演这一关。经过三关,我们就像上山一样,一步一个台阶。现在我明白了,‘甘当试验品精神’造就了我们,值!”
“我们的老校长陈立岐非常关注‘因材施教’,对我们38个学表演的学生,掂量来掂量去,从不轻易发话。他跟我说:‘因材施教就像盖房子选材料,当大梁的材料如果做椽子,那就是大材小用,浪费了材料;如果把做椽子的材料当大梁,那就是小材大用,毁了建筑。咱们就这点儿人,要把未来的剧团行当配齐,做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不能错用一点儿。人不能和木头比,木头是死的,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人不行,人是活的,经常在变,所以要慎重地选,慢慢地定,你们给我点时间,让我考虑好。’这段话是因为当时我的行当总也定不下来,开始排花旦戏,接着排武旦戏,后来又排彩旦戏、老旦戏,我心里着急,找陈校长谈心时,老校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讲的。今天想起来,对我而言,当时扮演的行当总变,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对我后来演现代戏,在塑造各种人物上有了很大帮助。”
3、排好戏,多演出,是创建新剧种的生命线
“从参加省汇演归来,已发现皮影唱腔是妈,京剧表演是爸,生了个娃娃叫唐山戏的提法,把新剧种建设想得太简单了。一种新剧种的创建,不是用加法可以完成的,而是应该按照真人的表演和舞台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唐剧独有的风格。第一步选择了《断桥》《哭马》《香罗帕》三个折子戏进行实验。要求《断桥》大胆改革创新,要求《香罗帕》从念白到表演多吸收唐山皮影元素,要求《哭马》仍原原本本继承传统唱腔,用京剧表演程式演绎。戏排成后,省文化厅在唐山召开了‘唐剧座谈会’,省市专家共议这三出戏的得失,还请了中国戏曲研究院晏甬副院长,著名音乐家舒模参加讨论。会后听说,大家认为《断桥》已显露出唐剧的特点,可以它为新起点,再进一步多方实验。”
“唐剧座谈会后不久,原中共冀东区党委的领导李运昌、李楚离、闫达开、张达等到戏校看了排戏后,话题集中到了剧种的名称上。名誉校长张达认为:‘唐山戏’这个名称太小气,应该按照全国各剧种的称谓加以规范,想改称‘唐剧’。李运昌兴致勃勃地说:这个‘唐’字含义大了,既有唐山的意思,也有中国的意思,外国不是把华侨聚居的地方称‘唐人街’吗?从此,‘唐山戏’定名‘唐剧’,也为唐剧走什么路确定了方向。”
“此后,在选择排演剧目上很慎重。今天看来,思想性是第一性的,不管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剧目,至今能称之为名篇佳作,有的已被冠为‘经典’二字。从京剧移植的《谭记儿》《赵盼儿》《杨门女将》,从影卷中改编了《南阳关招亲》《张四姐盗宝》《邵玉兰救夫》《峨岩关》《琵琶词》等。从1963年底开排,根据梁上泉同名长诗改编的现代戏《红云崖》,移植了《三代人》《江姐》《彩虹》等。当年还下力气移植了传统戏《活抓王魁》,创作排练了现代戏《将军女儿》《东风颂》。虽因某种原因均未公演,但从无数次的修改中,使我们从中悟到了很多道理,懂得了要高标准选择演出剧目,也体验到创作一个优秀新剧目要千锤百炼。除此,还排练了诸多新剧目,如《荷珠配》《擦枪》《打铜锣》《胡伯伯的孩子》等。”
“当年,唐剧作为专门接待外地来唐嘉宾的演出剧种,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招待演出,《断桥》《哭马》《张四姐盗宝》三个折子戏演得最多。没特殊情况,每逢周六、周日都在人民大戏院实习公演,寒暑假要到唐山皮影发源地乐亭、滦县、昌黎做“回娘家”演出,经受人民检验。我初算了一下,每年至少要演出150多场,每场都由老师亲自把场,演出后还要进行点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唐山市唐剧团建团后,第一步就敢于出关东征,到锦州、沈阳、四平、长春等大中城市演出,走哪儿红哪儿。被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劫夫称之为“早熟的婴儿”。在长春能容纳两千名观众的工人文化宫,一出教学剧目《红云崖》连演了一个月,称得上是奇迹。难怪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庞彦强院长在唐山艺校成立55周年纪念会上讲的“唐山艺校能培育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全新剧种——唐剧,的确值得艺校人引以为豪”那几句,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听了苏校长对往事的回顾,我深深感到唐剧班当时教学理念可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概括。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创建新剧种,而且期限只有五年。如何把时间和目标统一起来,如何把教师的才艺和教学结合起来,如何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这三个问题摆布得非常有道理,有效果。全部毕业生没有一个废品,这在艺术教育上是很难做到的,而唐山戏校唐剧班做到了,值得大书!特书!愿我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记:
我17岁入唐山艺校评剧班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这么多年来,都不曾了解母校创育唐剧的这段历史和业绩。通过与苏校长多次的交谈,我写下了这篇关于母校创育唐剧的光荣历史和自己感受的文章,虽然还很肤浅,但会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将继承先辈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我市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劲松,唐山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