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工 作 总 结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1-11 09:56:00
二年来,我们滦河文化研究会,在市社科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指导,坚持“双百”、“双为”方针,认真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系统挖掘、整理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续写正在显现的滦河现代文化,为建设文化大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和史料价值的研究成果。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继续办好会刊,努力打造学术研究的平台。会刊《滦河文化研究》是经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的内部赠阅季刊。它是会员展示研究成果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对外宣传滦河文化研究和联谊的媒介。一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多方听取建议,努力提高编辑水平和编排质量,精心办好会刊,做到文章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准确,结构严谨通畅,内容雅俗共赏。今年已出版四期,全年共出版9000余册,50余万字,涉及栏目18个,发表各类文章180余篇,其中理论研究性文章占60%。有些文章已经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会刊的出版不仅成为会员交流研究成果的阵地,而且在国内外扩大了滦河文化的宣传影响。一位美国学者和一位巴西学者在朋友处见到《滦河文化研究》会刊后,颇感兴趣,并在中国北方名人研究会上称赞说:“过去只知道中国南方文化底蕴深厚,看了这个刊物,深感中国滦河文化如此丰富,中国伟大!”
二、开展联谊活动,不断扩大滦河文化研究的影响。在去年兵分四路对滦河流域的正蓝旗、多伦县,张家口市及沽源县,承德市及围场、隆化、平泉、承德、滦平、丰宁、兴隆、宽城以及迁安、卢龙等市县走访联谊的基础上,今年7月应围场县政协和县委宣传部之邀,到围场县并顺途赴滦河上游的内蒙古喀喇沁旗,辽宁的凌源市、建昌县开展联谊活动。联谊中除向各市县介绍滦河文化研究活动情况外,还参加了由各市、县政协组织的有关部门领导和当地文化名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各市、县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介绍,并就滦河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同他们交换了意见、交流了经验,在交流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出版滦河文化系列丛书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同时,我们还与滦河流域正蓝旗的“元上都文化研究会”、张家口的“历史文化研究会”、围场县的“木兰围场文化研究会”、承德市的“皇家园林文化研究会”、秦皇岛市的“孤竹文化研究会”、凌源市的“红山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滦河文化的社会团体多方接触,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和支持,一致表示加强联系,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共同把滦河文化研究搞好。此外,我们继续与客居他乡的文化名人、学者以及有关专家、友人保持密切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联谊走访活动,增进了我们与滦河流域有关市、县的感情,广交了朋友,扩大了滦河文化研究的影响,一个有专家、学者和滦河流域各市县广泛参与的大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三、大力发展会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研究队伍。我们本着注重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继续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在去年200名会员的基础上,今年又吸纳会员118名,在这些会员中,有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有省内外著名作家;有在校学生;有耕耘故里的乡土文化名人;有退休赋闲的干部职工;有党、政、事、企单位的在职干部;有热爱滦河文化研究的企业家;有滦河上游有关市县的有识之士。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0%以上,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有相当比例。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层次高、文化程度高、社会声望高的研究队伍。今年市社科系统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人才库”,经过严格评选,滦河文化研究会有7名同志入选。为了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研究部署学术研究工作,分析理事、会员思想和活动动态。强调要求每个会员都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贴近生活,深入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当代社会提供优秀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前,研究会班子成员虽然分居各县,但心始终紧密相连;会员虽然分散各地,但敬业精神却是相同的。研究会工作人员分文不取,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会员不计报酬,开展研究工作,无怨无悔,充分体现了我们这支队伍是一个团结敬业、甘于奉献的集体。
四、组织专题研讨,着力提高个性历史文化研究水平。滦河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包括很多个性历史文化,它是滦河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个性历史文化的研究水平就是对滦河文化的荟萃与升华。为此,今年组织三次专题文化研讨。
一是“老呔文化”研讨会。今年三月份已在唐海县召开。会上,有七名同志先后发言。他们从老呔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内涵和特点,老呔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光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使老呔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是孤竹文化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协常委、著名学者郑一民,武警部队创作室主任、高产作家刘秉荣以及唐山市、秦皇岛市有关专家。有16名同志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或书面发言。孤竹国文化博大而精深,伯夷叔齐礼贤让国的故事、“老马识途”、“寻蚁求水”等千古典故,流传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挖掘、整理孤竹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研讨会。由滦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墨瑶执笔编撰的《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教材之一,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和同志为该书写了序言,我们会同河北大学邀请京、津、唐、秦部分专家、学者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五、举办诗词联大奖赛,推动群众性的研究活动。为了宣传滦河文化,让广大群众认知滦河文化,更好地调动群众参与滦河文化研究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滦河杯”诗词联大奖赛.从元月1日开始,到6月30日结束,历时半年时间.向社会广泛征集参赛作品,诗76首,词78首,楹联250联。参赛者既有本会会员,又有社会各界人士;既有滦河上游有关市县的爱好者,又有京、唐、石大城市的热心者,充分体现了参与的广泛性。评奖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评出诗二等奖2首,三等奖3首,优秀奖7首;词一等奖1首,二等奖2首,三等奖3首,优秀奖7首;联,一等奖1联,二等奖2联,三等奖3联,优秀奖14联。这次大奖赛对宣传滦河文化,推动群众性研究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滦河文化系列丛书工程已经启动,并做了具体规划,“玉带明珠”、“山川竞秀”两部书已着手编稿。
总之,一年来围绕滦河文化研究,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亦深知,滦河文化研究任务很大,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将再接再励,努力把滦河文化研究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