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
当我翻阅满载厚重历史文化的《滦河文化研究》时,仿佛又看到那些痴心于滦河文化研究的人们,正在辛勤地忙碌着,在浩瀚的史海中搜寻先人留下的文明种子,又播撒在滦河流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着人间文明的春天。在此,让我代表中共唐山市委向致力于滦河文化研究的同志们,送上一片真诚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祝愿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播撒绿色的希望,收获金色的梦想!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河流文化。古老的滦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代先民,也铸造了璀璨的唐山历史文化。迁安爪村文化遗址,说明远在四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大城山及西寨文化遗址,留下了我们祖先四五千年前的生活足迹;有史记载的商代,这里是古孤竹国封地,留下了伯夷叔齐礼贤揖让的故事;春秋战国中期燕昭王初修长城,设立右北平、辽西郡;秦始皇东巡曾到碣石,刻石宣威;东汉末年曹操北攻幽燕,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篇;明朝初年两次大移民,这里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融之地;清兵入关促进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滦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光彩夺目的文明瑰宝之一。
蜿蜒千里的滦河,自北而南纵贯唐山地区注入渤海,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也积淀了十分厚重的唐山文化景观。从古老的农耕文化到现代化的大农业;从原始手工作坊到以开滦煤矿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从传统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到现代时尚;从著名的唐山“三枝花”到唐剧的诞生;从伯夷叔齐到共产主义先躯李大钊;从孙中山北方大港的梦想到曹妃甸蓝色思维的实现;还有以“三条驴腿”为象征的穷棒子创业精神,开滦煤矿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些色彩斑澜的唐山文化,来源多样,形成多样,但特色分明,完整而充分地体现着滦河文化。唐山文化刚健自强,慷慨激越,与滦河文化同一渊流,又是滦河文化的荟萃与升华。
在现代社会,文化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多种文化形态纷繁复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滦河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们,关注民族生存的根系,关注历史生命的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以及潜在的发展价值,全面展开滦河历史文化研究,无疑不愧为时代的光荣使命。现在,党中央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市委做出了繁荣唐山文化、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我衷心希望滦河文化研究会再接再励,把滦河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深入,逐渐形成独特的滦河文化体系,并不断发扬光大,教育今人,启迪后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文明和谐唐山做出新贡献!
(中共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