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滦河十年间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0 09:07:15
追梦滦河十年间
——写在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
韩永成
今年5月,是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
这10年,是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从幼小变得茁壮的10年,是滦河文化研究从起步到硕果累累的10年;也是我追梦滦河,结缘滦河文化研究,把夕阳余晖播撒在滦河文化原野,文化生命不断升华的10年。
10年间,滦河文化研究会这个集体,怀着对滦河文化的挚爱,站在文化研究的潮头,高举滦河文化研究这面旗帜,在物欲横流的喧嚣中,埋头挖掘、整理、研究滦河文化,展现了滦河文化光彩夺目的本色,并使滦河文化立于中华区域文化之林。
10年前,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解脱了工作重负,似乎感到格外轻松。然而,我不愿把自己的余生被抽象成一个重复行走的钟表,像指针一样一次次完成360°的旋转;不愿在恬静中颐养天年,在悄无声息中打发时光,觉得人活着就应该爱抚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就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公职岗位的转退,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对社会贡献的选择。于是,我加入了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开始了追梦滦河的跋涉。尽管我尚不知追梦滦河、结缘滦河文化的艰辛,但我觉得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寻到了一块能够安放灵魂的空间。我确信,追梦滦河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事情。在研究滦河文化这个群落里,能够找到自己的知音,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此,我植根于滦河文化原野,拥有了奉献社会的工作阵地。
10年追梦滦河,是我重新认识滦河的10年。对于滦河,我自感并不陌生,她过草原、穿燕山,蜿蜒888公里,亘古不息地奔流。她的表象,似乎一切都司空见惯。但当我从文化视角审视她的全貌时,觉得一切又都新奇而深奥。当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数千年被黄沙湮没的风尘岁月,当翻检发黄的史籍,回望数十代大小王朝的更替;当拨开历史的寒烟衰草,展现出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当拜竭现存的宫阙城廓、琼楼庙宇,想象当年的恢宏壮丽……不能不为之惊叹:滦河像一部沧桑炎凉的文字,在内蒙古高原风铃的长啸里,在燕山峡谷的低吼中,见证着整个流域的昨天和今天,记录着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
滦河是古老的,这条古老的河流滋润了近5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古老而广阔的流域哺育了不断进步的先民,生生不息的先民创造了古老而不断进步的文化。这里,20万年前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5000年前出现了国家雏形的社会组织;3000年前形成的孤竹文化被称为“东方德源”。滦河同长江、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滦河流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地,虽有无数次金戈铁马的厮杀,但各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民族文化的嬗变所形成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永恒的时空中,刻录着推动社会进步的深深之痕。这里,名人辈出,他们以非凡的业绩载入史册,令人景仰。这里,是皮影、评剧、乐亭大鼓、昌黎三歌的源生地,精湛的演艺文化蜚声国内外。还有以开滦煤矿为代表的近代工业,辐射全国,唐山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悠悠滦水韵,润泽了滦河流域淳朴的民风;铮铮燕山骨,构筑了这个区域的刚健品格。追梦滦河,使我领略了滦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了研究滦河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为追梦滦河而自豪。
追梦滦河10年间,使我深深感到,要把滦河文化研究推向深入,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艰苦的劳动付出。因为历史传统文化像漾动在茫茫苍穹中的氤氲,既朦胧又清晰,既透明又神秘。明媚中,展现无限生机;漂渺中,蕴藏无穷魅力。要拨迷雾,展现明媚,把蕴含几千年的文化整理研究出来,需要艰苦努力。只有秉持了这种精神,才能踯躅于苍茫无垠的原野,心游万仞,精思八极,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才能舒展思路,深度挖掘,从远古的遗迹发现人类生命的律动,从漫漫的沙海发现红柳的摇曳,从峭壁的古松发现峰巅的巍峨,从细微平淡处发现神奇,形成一篇篇有理有据、隽永凝重、铄古切今的文论。
10年,3650个日日夜夜,我们追梦滦河的集体,不管是韶华芳龄的年轻学者,还是鬓发皆白的专家、教授,对滦河文化研究都一往真情,如痴如醉。晨星暮雨,寒冬酷暑,伏案爬梳。他们不怕“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和执着。因为他们一直把研究滦河文化看作一种事业,一种与国家、与民族兴衰相关,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的事业。我感到,最能体现这种执着敬业精神的是会长刘向权。他不仅从全局谋划并参与滦河文化研究,还千方百计筹措研究经费。如果没有他的执着精神和经费保障,追梦滦河能否坚持10年?最使我敬佩的是王子平、王士立教授,早在耆老之年他们就曾发誓“封笔”,是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启发了他们,滦河文化研究吸引了他们,是他们把滦河文化研究看作一项使命,使他们欣然打开文化研究的心扉,“启封”了写作的笔。10年间,他们拖着年迈的身躯,不分寒暑,深入研究滦河文化。他们的著述引领着滦河文化研究的步步深入。最令我欣喜的是那些年青学者,他们富有朝气,敢于标新立异。尽管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但他们对滦河文化研究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工作之余往往是他们自我发挥的天地。如李洪发、鲁杰、刘建国、王恩山、李敏等,他们的著述颇有新见解。郎爱民、杨文进等,自费“千里滦河行”,从滦河源头步行到滦河入海口,实地考察滦河文化。沿途,他们观瞻了著名文化遗迹,亲见了滦河流域的山川隽秀,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领略了滦河文化的深邃厚重,在学术研究上绽放异彩,体现了年青学者学术研究的新追求。从他们追梦滦河的热情和执着,我看到了滦河文化研究的继往开来。还有,名誉会长卞国林、副会长成军、常务理事刘占才、理事唐向荣,怀着对人生的留恋、对追梦滦河这个群体的深厚感情、对滦河文化研究追求的未竟遗憾,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追梦滦河的执着精神是永存的。
有人问:“追梦滦河10年,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我答:“奉献!”这似乎所答非所问,但这确实是10年之所为、之所感。的确,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付出必有报酬,有创造必有收获,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当今讲“奉献”者,无异于“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傻帽儿”。然而,这个追梦滦河的集体,不为声名所迷,不被金钱所感,物我两忘,靠奉献精神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出滦河文化研究的奇迹。筹措经费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我们知道这钱来之不易,从不思考个人得到多少;一部部浸满汗渍、飘着墨香的著作出版,我们知道它的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但从不去想自己应该得到多少报酬;一期期《滦河文化研究》出版,我们知道编辑一期刊物所付出的辛苦,但从不去想个人在世人面前得到什么赞语。有的人上班每天往返10公里,自行车被骑坏两辆;有人摩托车等于公用交通工具,10年间行驶6万公里,但从不去想得到什么补偿。有时一篇稿件需要与作者订正,电话交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话费用了多少无法计算,但从未显露自己失掉什么……靠奉献精神,我们的确创造出奇迹。10年间,《滦河文化研究》出版42期,刊载各类文章700余篇,近650万字;出版滦河文化丛书9部约700万字,专著3部约200余万字;召开5次专项文化和两次综合性学术研讨会,学术研究步步深入。这些研究成果,证明着我们无私奉献的行为轨迹,记录着我们追梦滦河的心路历程。
10年间,我们怀着对滦河的关爱,带着研究滦河文化的庄严承诺,追梦滦河,以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踏着坚实的步伐,走在滦河文化的原野,走向衰草湮没的废墟,走向苍茫大地对未来的嘱托……已经拥有一份难得的珍贵。然而,在我看来,10年追梦滦河,我们自己也在创造文化——执着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滦河文化研究的史册上。
追梦滦河10年过去了,留给我们许多深思和感慨。我知道,我们这个群体决不就此画上句号,正在抖擞精神,重新擘划,开始又一个10年追梦滦河的跋涉……
(韩永成,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