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研究动态

献给跋涉者的歌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0 09:08:13
献给跋涉者的歌
——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感言
  张亚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过得真快,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10年了!回忆自己入会10年来的一些情景,仿佛昨日,历历在目,心情如潮。
  10年前,一群立志研究滦河文化的老同志聚在一起,发起成立了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伊始,办公条件很差,又没有经费,往往是因陋就简,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今,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已有会员700余人,遍及整个滦河流域三省、区的27个市、县、区、旗。会员中不乏国内知名的学者、作家、教授,如河北省文联原副主席、承德市文联原主席、著名作家郭秋良;河北联合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地震灾害学奠基人王子平教授;唐山师范学院原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唐山历史学会原会长王士立教授;著名戏剧家、作曲家韩溪;评剧名家、洪派创始人洪影;著名作家墨瑶(张建国);秦皇岛市昌黎县文联原主席、著名作家董宝瑞;现代文学评论家、著名作家杨立元等。研究会有了自己的内部读物《滦河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现代化办公。
  滦河流域是中原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融之处,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滦河文化。滦河,也像黄河、长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这里曾是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聚集地。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既相互征伐,又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实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有机地结合,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奇特的滦河地域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这里出现过商代孤竹国伯夷、叔齐兄弟揖礼让国之事和不食周粟之举,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看,对形成中华民族的谦恭礼让、崇尚气节具有积极意义,被称为中华德之源。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伐山戎、刜令支、灭孤竹,途经滦河流域,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流传至今;曹操北击乌桓,班师途中登临碣石以观沧海,写下了壮志抒怀、传颂千古的诗篇;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途经滦河流域,留下众多史迹,如:晒甲坨、擂鼓台、拴马柱、谎粮坨等等;宋辽时期的萧太后、韩德让,元代的鲜卑仲吉,明代的戚继光,清代的皇太极等都是滦河流域的时代风云人物;清末洋务运动中建成的开滦煤矿以及同期建成的中国最早的机车厂、水泥厂、卫生陶瓷等,使唐山成为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震惊全国的辛亥滦州起义,有力地支援了辛亥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抗日战争时期的“长城抗战”歼灭日寇5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作曲家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传遍中华大地,唱响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解放战争中,滦河流域军民顾全大局,支援大部队挺进东北,为取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滦河流域民风淳朴,勤奋好学,富有开拓精神,因而名人辈出,仅乐亭县就出过进士57人,举人282人。近现代名人更是群星灿烂,如被慈禧太后誉为“京东第一才子”的史梦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晚清重臣张佩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共产主义先躯李大钊以及裴文中、贾兰坡、张爱玲、宋之的、李瑛、郭秋良、白玉霜、沙蒙、李德伦……数不胜数。
  清末民初老呔商帮活跃在东北三省,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武百祥、孙秀三、刘临阁等人在东北乃至中国近代商界均具有重要影响,他们的经营理念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尤其是他们在外地经商,不忘乡梓,在故乡创办学校,对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也为故乡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老呔商帮重诚信、重服务质量,关心下属,热爱故乡,热爱祖国,这些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也仍然值得研究、传承、发展。他们善于学习、创新,具有开放意识,这与他们重视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老呔商帮与当时的徽商、晋商同是中国商界的重要流派。
  滦河流域又是评剧、乐亭大鼓、皮影的发祥地,评剧始于莲花落,由滦南的成兆才等民间艺人改编、创新,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剧种,中国第二大剧种。此外昌黎地秧歌、民歌,丰南的篓子戏、花吹等均为著名的民间艺术。唐山皮影作为中国地域文化艺术,受到世界各地青睐。唐山皮影团多次应邀赴国外演出,足迹遍及欧、美、非及东南亚,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滦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她哺育了世代先民,也创造了灿烂的滦河文化,其内容之丰富、之独特,在中华文化中是少有的。多少年来,滦河文化像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少有系统研究。是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高举“滦河文化”这面旗帜,开启了滦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是那些关心、热爱滦河文化的有识之士,在学术研究领域里艰辛跋涉,使滦河文化成为一个响亮的地域文化符号。10年间,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凭着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不断把学术研究推向深入。先后召开3次专项文化和两次综合性学术研讨会,挖掘、整理滦河文化。已出版《滦河文化研究》42期,约达500余万字;出版滦河文化丛书8部,达700余万字;出版专著3部,约150万字。滦河文化在国内、省内学术界,均有广泛影响。《燕赵都市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唐山电视台等媒体曾多次报道滦河文化研究的活动,并有多次专访。滦河文化研究在中华区域文化之林中,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一个民间文化团体在滦河文化研究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靠什么?靠坚定的信念,靠他们团结拼搏精神。我作为滦河文化的亲历者、受益者,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在这个学术团体中,我感到温暖与情意。这是个勤奋学习和钻研的集体,是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集体,是个讲奉献、互谦让的集体。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好品质,学到很多知识,提高了自己。在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表示衷心祝贺!并向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埋头滦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献上一曲诚挚的赞歌!
  他们是滦河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与跋涉者,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