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深入开展滦河文化研究 努力推进文化大市和文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4-06 14:34:00
——在唐山市滦河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7年4月5日)

同志们:
这次滦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以滦河文化研讨为切入点,推进我市历史文化研究,共谋文化大
市和文化名城建设大计的会议。主要目的是为唐山文化寻根探源,为唐山形象展示特色,为
唐山文化延续血脉,为唐山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为唐山走向世界营造文化氛围,为和谐
唐山构造文化内涵,为建设文化名城献计献策。会上,先后有六名同志发言,并有一些同志
做了书面发言。大家紧紧围绕滦河文化这个主题,从不同侧面,认真地进行了研讨论证,发
表了很好的学术见解。观点鲜明,蕴含丰富,具有知识性、历史性和与现实结合的时代性。
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得很好,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传承价值,又有现实意
义。可以说是上了一堂滦河文化课,机会难得,很受教育,很受启迪。
下面,我就如何开展滦河文化研究 、推进文化大市和文化名城建设,讲几点感受和意见。

一、研究滦河文化重在研究唐山文化
从会上各位的研讨发言中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
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 的发展史。中华民族 的文化渊流是河流文化,有了水
源,人类才能生存。人们在沿水系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积累,并生生不息、绵延不
绝。古老的滦河哺育了这个流域的世代先民,也铸造了璀璨的区域文化。在这片广阔神奇的
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改造自然的不懈奋斗中,创造了饱蕴
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文化。据考古研究发掘的众多人类活动遗址证明,这里
十万多年以前就有人类生存的足迹,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我们唐山地区地处滦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人丁兴旺,自古以来积淀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文
化底蕴。唐山的多元文化和滦河文化一脉相承,主要内容是:以生产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态—
—农业、牧业、工商业;以生活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态——饮食、特产、习俗、方言、民间工
艺等;以科教形式存在的文化形态——古代书院和现代中小学的兴起和发达;以文艺形式存
在的文化形态——地方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美术,以冀东“三枝花”为代表的艺术形
式及以后涌现出的大
批名人构成了唐山特有的地域文化。我们唐山历史悠久。商代,今迁安、滦县曾是古孤竹国
的封地,伯夷 叔齐礼贤揖让成为世代学习的楷模;西汉时汉武帝北击匈奴三出右北平;东
汉时曹操北攻乌桓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著名诗篇。在历史长河中,这片沃土哺
育了不少历史名人,如北宋名相赵普、辽朝重臣韩德让、明代廉吏王翱、晚清著名学者史梦
兰等一大批乡贤名宦,他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都做出过重大贡献。迨至近代,涌现出的评剧
创始人成兆才、地理学家白眉初、现代作家张爱玲等著名文化名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李大钊、抗日英雄节振国等都是唐山的光荣和自豪。发生在唐山地区的“辛亥滦州起义”、
“长城抗战”、“冀东大暴动”,在我国近代史上
均有重大影响。以开滦煤矿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明辐射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第一条标
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气机车、第一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都诞生在我市,唐山被誉
为近代工业的摇篮。淳朴的民俗乡风,具有浓厚地方韵色的方言俚语、民曲百戏,以及风靡
全国、享誉海外的皮影、大鼓、评剧、秧歌、剪纸、驴皮雕等传统民间文艺,缤纷奇异、特
色鲜明。还有以“三条驴腿”为象征的创业精神,开滦煤矿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被称为城市
之魂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都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宝
贵精神财富。京唐大港的建成和正在实施的曹妃甸蓝色思维,更显现出唐山人书写唐山文化
的大手笔。这些色彩斑澜的唐山文化,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完整而充分地体现着滦河
文化。唐山文化与滦河文化同一渊流,又是滦河文化的荟萃和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山
市的滦河文化研究,在放眼深入研究整个滦河流域文化的同时,应该重点研究唐山文化。
二、研究滦河文化要突出服务于现实
胡锦涛同志在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是说,当今时代文化与社会、政
治、经济相互交融,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家
都知道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把唐山建成“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
的奋斗目标,文化名城的建设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从事文化、教育、宣传等战线的同志们
身上。所以,研究滦河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 关于繁荣哲学

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指导,荟萃吸纳,凝结升华,为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
务。最重要的是挖掘唐山文化底蕴,弘扬唐山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唐山核心竞争
力,具体地讲:
一是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要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空间,围绕充分发挥和利用唐山的区位
优势,实现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打造唐山特色经济;围绕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以曹妃甸为核心的经济隆起带的建设,在全省海洋经济社会发
展进程中,起领头羊作用:围绕如何弘扬唐山人文精神,提升唐山城市形象。安排和选择研
究课题。用历史的观点看现实,从现实需要找规律,在研究历史文化的同时书写现代文化,
实现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相融合。
二是要服务于文化大市建设。建设文化大市,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奋斗
目标。应该说,唐山文化建设名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研究滦河文化就要坚持从我
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唐山地域特色
的文化品牌。要进一步挖掘评剧、皮影、大鼓、唐剧等戏曲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在艺术表现
形式研究上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要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培育特色文
化,充分展示唐山人文资源,打造民间文化品牌。要系统整理唐山名人名胜、革命传统和改
革建设时期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品质,激励人、教育人,要着力研究唐山的自然景观
资源,开发高品位的红色旅游和休闲渡假旅游产业,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中充分发挥滦河文
化研究的作用。
三是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得到有效调整的社会,是人
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睦发展、稳定有序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境界。建立这
样的社会,重在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推动人们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
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理和谐的社会秩序。研究滦河文化就是“
鉴往而知今”,启发人们“温故而知新”,用过去时代的经验教训,启迪今人,把握今天。
筑牢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基础,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文明的社会
风尚,凝聚全市力量,共创和谐理念。固此,在学术研究观念、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要大胆
探索,着力总结人们的大义大情、家庭亲情、人间真情,创作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
善美的历史文化研究产品,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
氛围,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三、要加大滦河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
滦河文化研究是近几年来开辟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地,滦河文化研究会做了许多工作,为广大
会员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下
一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继续关心、支持学会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
的工作环境。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对滦河文化研究的宣传力度,采取开辟专栏、访谈、
讲座等多种形式,既要注意宣传有深度的学术理论专著,又要有简明通俗的科普知识,努力
扩大滦河文化研究的影响。唐山日报近日开辟了文化周刊,电视台、电台可开设讲座、访谈
栏目,推动滦河文化研究和我市学会活动健康发展。滦河文化研究会要进一步加强同我市相
关学会和各地学术研究组织的联系和交流,真正把滦河文化、唐山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全市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研究工作,弘
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面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加强研究,多出成果,为人
民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成果,以更大的作为和建树彰显
自身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
同志们,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文化发展倍受关注的时代。当前,我市正处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市委八届三次会议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
靓城、海滨新城”的战略目标。我衷心希望滦河文化研究再接再励,再创佳绩,为建设文化
大市和文化名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