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我们的文化和精神资源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2 16:11:00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许多科学家曾经预言,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将不仅仅是一种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东西,而是要演变成一种战略,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化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和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实乃国计民生之举。说到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个相对较新的名词。在计划经济时代,文化只是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事业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遵循市场原则进行企业化经营的,于是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提法就兴盛起来。
下面,笔者就滦河文化建设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关怀传统文化教育,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 “六五”至“九五”期间,滦河流域沿线城镇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经济相此,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设施的陈旧或不健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足,城市建设缺乏人文关照,民众文化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等诸方面。鉴于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只有从宏观决策的角度,真正在思想上将文化建设提到人民生活的高度上来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具体规划、设计并全面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的新滦河形象,撰写新世纪滦河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谈到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到传统。事实上,文化的“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在时空中延续和变异的,它存活于现实发展之中,连接着过去,也包蕴着未来,相互之间并不矛盾。正因为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所以它自身就蕴含着微妙的创造,因此,我们应当提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我们理解的文化建设,就应该使文化在一种合乎自身发展规律的状态下去自然延伸。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了。笔者以为,要关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在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中自始至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文化涉及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会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也必须在教育的广度上贯穿始终。笔者认为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中小学增设滦河文化的辅助课程。教学传统文化并不仅仅限定于文字性的经典文献,特别值得提出的应是那些我们往往忽略了的诸如民俗节令、城市营造、工艺造物等,传统文化的形象似乎更加血肉丰满,深人浅出,也更有亲和力。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才能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色彩和本质特征。以滦河文化为例,我们的教育实施部门不仅仅要教授规定的课程,还要注重增加对滦河起源、滦河文化资源以及滦河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教育,将传统文化还原到它的生存状态,让现代的孩子自己接近它体验它,在没有任何先验导引下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之美和技艺的智慧。在这样动态的传统教育活动中,将不仅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而是把传统文化自然地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下来。从中,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体验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贯通。
二、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是打造文化品牌的保障
提到文化产业,必然得涉及到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就是文化资金的投入,这是推进文化产业的重要的物质保障。近年来,滦县县委、县政府对滦河文化建设投入是比较到位的,具体做法一是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彰显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注入城市规划建设,丰富城市内涵。累计投资9250万元,先后建成了时代广场、文化公园等8处既有现代气息又彰显文化底蕴的公共场所。其中,时代广场为省级三星级公园,火车站广场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县级火车站广场。二是以旅游开发为载体拓展文化外延。依托文化和资源优势,启动总投资4亿元的青龙山旅游开发和总投资8亿多元的滦河文化生态产业带建设。目前,青龙山旅游开发项目已完成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药师佛基建、延古寺古迹修复等工程。滦河文化生态产业带开发建设已与津、唐客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三是以挖掘民间艺术为载体打造灵魂文化。依托民间艺术协会,挖掘评剧、皮影等传统文化以及民风民情艺术,通过开展以民间手工艺展、滦河奇石展、民间艺人才艺表演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激发民间艺术的创作热情,使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整理和保护。这个工作思路必将促进滦河文化的发展与拓延。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之后,尽管经济困难,所有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奥地利政府在艺术设施投人、艺术氛围营造上的努力为他们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誉,同时也培育了旅游经济市场和奥地利人民健康祥和的人格心态。在这里,文化已经被具体地解析为城市雕塑、美术馆、画廊、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物化的符号。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上海提出这样的口号:“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也因而造就了他们投资1.5亿美元的上海大剧院和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计划投资2亿美元的科技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大手笔。至于滦河文化设施的建设,笔者认为,还应当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营造出自身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理性地剖析地区文化优势,选择好切入点。比如,突出宣传燕赵文化,根据滦河水域文化特点,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团体、个人开发旅游景点。
三、保护滦河文化资源,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根本
悠悠滦河水,芳草人更美。滦河文化资源极其深厚,滦河文化源远流长。考古证明,滦河文明发端于7000年至15000年以前。1990年迁西县新石器祭祀遗址发掘的石器就有网坠、石釜、石棒和刻有花纹、人像的石雕。早在6000年以前,滦河流域的绘画雕刻技术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石雕人像的面世充分体现了原始社会宗教意识的形成。1990年滦县城南法宝寺发现了大量石刀、石铲、石镰、骨贝币、网坠、陶环等夏商周三代的生活用品。溯源滦河文化,主要内容有:以生产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态,包括农业、游牧业和工商业;以生活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态,包括饮食、特产、习俗、方言、民间工艺等;以科教形式存在的文化形态,如明清书院(仅唐山地区就有十余座,著名的有遵化燕山书院、滦县横渠书院等)、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兴起和发达;以文艺形式存在的文化形态,有地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美术,如著名的冀东“艺术三枝花”——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等。这些都构成了滦河地区色彩斑斓的文化特色。此外,还有许多名扬世界的历史事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发生在滦县的“滦州起义”;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遵化县西铺村“三条驴腿”穷棒子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遵化县沙石峪的“万里千担一亩田”的沙石峪精神;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为民族大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民族英雄节振国勇武刚强的抗日精神;滦县民女杨三姐疾恶如仇的刚烈斗志等,都充分体现出滦河文化区域人民求生存、求变革、求发展的刚健自强的精神气概。滦河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依然放射着耀眼光芒,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加以认真的保护。这是文化资源,也是我们的精神资源。我们河北作家、唐山的作家应该重视滦河文化的滋养,真正成为我们创作的精神资源。
这里说的保护应该说是一种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建设,让民众自身有一种自觉保护意识,同时采取政府经济补贴等综合办法。那么,对这部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措施呢?笔者认为,应该与旅游产业融为一体,成为旅游文化产业,这也是所有文化资源的一种商业选择。旅游资产不应仅仅锁定在自然环境和已有文化遗产的平面开发上,而应在深度上进一步挖掘人文资源,在广度上辐射出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产品的系统设计。在挖掘人文资源方面,建议整理、开发、展示滦河流域传统生活方式,在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的欣赏中融人生活民俗意蕴,把无形的文化资产动态化、生活化。比如可添加婚嫁等礼仪民俗,春节、中秋等节令民俗,同时还可增加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制作和艺术审美活动,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手工艺文化理论研究要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将作为文化遗存的民间村落进行整合开发,增加民俗文化旅游的内容,以合理的形式转化为旅游纪念品,或许会开拓出较大的市场和领域。
综上所述,要想打造出一种文化品牌,就必须要加大对滦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只要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努力在创新上求发展,就一定能打好滦河文化这一品牌,为地区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为唐山文化名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