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论近代唐山产业工人的来源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08:43:42

  
  产业工人是近代唐山城市中基本社会群体。自从开平煤矿创办以来,唐山近代工业不断发展,大量的工人被雇用于各个企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工人集中。唐山工人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有一部分来自外地,更多的则来自本省或本地。
  一、主要来源于农民
  唐山工人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有些是当地的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为了更好地说明唐山工人的来源,笔者拟用统计数字来分析。见表1:
  
表1:(?年)开滦煤矿工人来源调查表
  破产农民 破产手工业者 其他劳动者 合  计
人  数 205 53  96 354
百分数 57.9 15 27.1 100
 
资料来源:郭士浩、阎光华《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队伍的形成》,南开学报1984年第4期,第61页。
  
  表1反映,(这是什么时候的表格,是哪个时期的人数?从资料来源看,表格和下文均引自《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队伍的形成》一文,因此作者叙述、分析时应写清出处和资料原作者是何时做的调查统计。)在开滦煤矿354名工人中,有57.9%的工人来自破产的农民。他们被生活所迫,不得不下了煤窑。例如,开滦老工人孔祥清,山东曲阜人,一家六口主要靠给地主扛活过日子。在16岁时,他从地主那里租了2亩地,约定不管收成如何,每年每亩要交4斗定额租。但庄稼遭了冰雹,地主照样逼租。孔祥清只好借了20元高利贷去还租子。为了还清这笔债,孔祥清又去扛了一年活。债还清了,可家里生活更困难了,妹妹被活活饿死,他也逃荒出来,流落到唐山,进了开滦。在开滦,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又如开滦老工人潘善生,河北丰润县潘家峪人,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潘家峪惨案中,潘善生失去了6位亲人,房屋全部被烧毁。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潘善生被迫进了开滦①。当然,进厂矿做工的农民并非全然是破产的农民,开滦煤矿就有相当一部分本地人即属亦工亦农之人。另据《启新洋灰公司史料》显示,启新公司中“来自唐山附近的工人在农忙季节多回乡作农活,农闲期再回唐山做工”②。可见,这部分工人并没有完全从农业中游离出来,流动性比较大。
  表中还反映,有15%的工人来自破产的手工业者。他们中包括木匠、瓦匠、铁匠、理发匠、刻字匠、织布匠、成衣匠和白铁匠。他们脆弱的经济,时刻面临着破产的命运,继而被抛入工人队伍中。老工人丛洪义,1927年前后跟随父母从山东农村来到唐山,自小捡煤核挣些钱来贴补家用。父亲死后,他到乔屯南北街一家铁铺当学徒,做些打鞋钉和牲口掌钉的活计。出师后,继续在这家铁铺耍手艺。鞋钉和掌钉是农用商品,均由那些到市里卖鸡鸭的农民顺道趸到农村去卖。但每届6月,由于卖鸡鸭的农民少了,钉子滞销,生意清淡,所挣工钱越来越少,丛洪义不得已到开滦下了井。日本投降后,丛洪义看到鞋钉和牲口掌钉销路旺盛,就又离开开滦,重操打铁钉的旧业,自产自销。但后来国民党统治时在市郊设了栅栏门,多方盘查刁难,以致铁钉销售不畅,货越积越多,收入越来越少,生活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丛洪义又被迫放弃打铁,二次到开滦下了井③。
  此外,开滦矿工中还有27.1%的工人来自其他劳动者,如小商小贩、理发者、卖艺者、洗衣者、拉人力车者等自由职业者,他们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毫无保障,随时都可能成为产业工人。
  可见,那些大量破产的农民一无所有,为了生存,被迫来到城市,走进工厂和矿山,成为唐山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那些城市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也迫于生计,走进产业工人队伍中,成为唐山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
  二、主要来源于本地区
  从籍贯上看,开滦工人的来源地在各个不同时期有所差异。
  在开平煤矿创办初期,由于唐山地区人烟稀少,“最初找矿工感到很大的困难,特别在夏季”④,所以,开平矿务局不得不从广东、福建和山东等地招募工人。在1882年雇用的520名工人中,来自南方的工匠就有120人⑤。1883年,矿务局又从汕头雇来100个工人⑥。这些南方人,特别是广东籍的工人多是技术工人。随着开平矿务局的发展,招工人数日增,其中来自山东的破产农民占大多数。
  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唐山本地人开始增多,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1920年工人省籍统计,当时开滦矿工有19062人⑦,其中里工占30%,大多来自周围三四十里的当地人,少量的里工为山东人;外工占70%,有一半是山东人,其余的外工是河北人,大部分来自河北南部地区,另有少数是河南人。在唐山机厂工作的井上工人有一部分是广东人⑧。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滦矿工来源有了较大变化。见表2:
  
表2:1930-1934年林西矿矿工籍贯分布情况
地  区 工  人 总  计
外  工 里  工
人 数 百分数 人 数 百分数 人 数 百分数
唐山矿区 2200  51.58 3107  78.85 5307  64.68
京津地区  287   6.73  317   8.04  604   7.36
河北省西南地区 1511  35.43  205   5.20 1716  20.91
山东省  220   5.16  269   6.82  489   5.96
河南省   26   0.61    2   0.05   28   0.34
广东省    3   0.07   28   0.71   31   0.37
山西省    6   0.14    1   0.03    7   0.09
江苏省    4   0.09    1   0.03    5   0.06
湖北省    3   0.07   -    -    3   0.04
安徽省    2   0.05    1   0.03    3   0.04
热河省    2   0.05    1   0.03    3   0.04
辽宁省    1   0.02    6   0.15    7   0.09
浙江省   -    -    1   0.03    1   0.01
四川省   -    -    1   0.03    1   0.01
总  计 4265 100.00 3940 100.00 8205 100.00
 
  资料来源: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劳动工资·招工》,1987年版,第5页。
 
  表2反映,唐山工人主要来源于4个地区:第一,唐山矿区,主要来自唐山到滦县一带,占全部工人总数的64.68%;第二,河北西南地区,主要来自保定、大名地区,占全部工人总数的20.91%;第三,天津和北京地区,占全部工人总数的7.36%;第四,山东地区,占全部工人总数的5.96%。上述地区均是河北和山东沿京奉、津浦、平汉铁路线人烟稠密的地区。来自河北西南和山东省的外工约占40%,里工仅占12%。里工的大部分来自矿区和京津地区,约占87%。此外,还有来自河南、广东、山西、江苏、湖北、安徽等9省的劳动者。
  20世纪30年代以后,矿区附近充斥着大量的劳动力,“大批工人从上述各地来到矿区寻找工作,这些人之中有的已经在矿上做过工,其他的则因许多同乡在此已被录用,特此前来希望能够找到工作”⑨。1938年,唐山矿一次共招工200人,前来应募的就有2000人。在招工登记时,应募者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到劳工处排队等候。在1936年的一次招工中,劳工处前铁栏杆附近被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致使1人被挤死,许多人被挤伤⑩。正象矿局分析的那样,“由于工人的来源就在矿区范围之内,招募工人问题可不用担心”11。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滦煤矿在本地招工就基本上能解决矿厂补充工人的问题。由于唐山充斥着大量的劳动力,一些外地的企业,例如北票、抚顺等矿,也经常来唐山招募工人。1936年以后,矿局招工本地化更加明显,并在年龄、体格检查、技术测验、保证人以及试用期限等方面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雇用条件。见表3:
 
表3:1936年3月开滦煤矿雇用工人的体检情况
体检项目 平 均 最 高 最 低
年龄/岁 26.7  47  15
身高/米  1.65 1.85 1.45
  体重/公斤 56.97  85  35
 
  资料来源:开滦煤矿档案馆:《昔日开滦》上册,1979年版,第3页。
 
  招工时,开滦挑选20岁到40岁的所谓精壮干练的劳动力,超过40岁的所谓超龄工人被雇为煤工,不足20岁的所谓童工被雇为拣矸夫。身高、体重都要达到一定标准,无显著残疾,经体检合格后,方能试用。在试用期,要经过3个月的考察,在矿方认为工人的品质、能力良好,且缺勤不到一定天数等几项考察指标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录用。在劳动力充斥市场的情况下,经过严格挑选程序和苛刻条件,开滦就地完成了招工任务。下表是开滦煤矿1936年3月招募工人的情况,见表4:
 
表4:1936年3月开滦煤矿招募工人情况
项    目 人 数 占应募人数的百分数
  应募人数 4234 100.0
  参加体检人数 3834  90.5
  试用人数 2298  54.3
  试用期满解雇人数  182   4.3
  延长试用期人数  144   3.4
  正式雇用人数 1972  46.6
 
  资料来源:开滦煤矿档案馆:《昔日开滦》上册,1979年版,第3页。
 
  表4反映,在这次招募中,应募人数4234人。参加体检的有3834人,其中通过体检的有2298人,未通过体检的有1536人。在试用的2298人中,最后正式雇用的有1972人,未能顺利度过试用期的有326人,其中遭到解雇的有182人,延长试用期的有144人。然而,对这样苛刻的招工,开滦劳工处还是认为没有雇用到有经验的工人。劳工处在一份《大规模招募工人的经验》中总结道:“我们愿意雇用有经验的工人,以便即刻安排到从事于有利于生产工作岗位上去,而这类工人为数还是不多的。从三月份内雇用的2298人中来看,其中煤工仅263人,杂工则有2023人,拣矸夫11人,其他工种1人,因此,必须培养技术工人,这项任务须由包工来完成。”12这与20世纪20年代招工时出现的“如果精选干练工人而淘汰低劣者,[劳动力]供应就会感到不足”13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次招募的工人中,被录用的基本上是河北人,计有2150人,占93.54%。其次是山东人,计有125人,占5.50%,其他为热河、江苏、河南、辽宁、安徽等省的劳动应聘者,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见表5:
  
表5:1936年3月开滦煤矿雇用工人籍贯情况
省籍 人数 百分数
河北 2150 93.54
山东  125  5.50
热河    6  0.26
江苏    1  0.04
河南   10  0.44
辽宁    3  0.13
安徽    2  0.09
 
  资料来源:开滦煤矿档案馆:《昔日开滦》上册,1979年版,第3-4页。
 
  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唐山矿工来自全国14个省份,其中河北省居首位,山东省居第二位,热河和河南省分别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其他10个省份所占比例不大,有的省只有几十个人,甚至仅有一两个人。见表6:
  
表6:1940-1941年开滦矿工籍贯分省统计表
省  名 里  工 外  工 总  计
人数 百分数 人数 百分数 人数 百分数
河  北 8720  94.885 32435  93.078 41155  93.456
山  东  394   4.287  2064   5.923  2458   5.582
热  河    3   0.033   154   0.442   157   0.357
河  南    9   0.098   123   0.353   132   0.300
广  东   38   0.414    -     -    38   0.086
江  苏    5   0.054    28   0.080    33   0.075
奉  天   13   0.142    12   0.034    25   0.057
山  西   -     -    15   0.043    15   0.034
安  徽    6   0.065     8   0.023    14   0.032
察哈尔   -     -     4   0.012     4   0.009
浙  江    2   0.022    -     -     2   0.004
湖  北   -     -     2   0.006     2   0.004
吉  林   -     -     1   0.003     1   0.002
广  西   -     -     1   0.003     1   0.002
总  计 9190 100.000 34847 100.000 44037 100.000
 
  资料来源: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劳动工资·招工》,1987年版,第9页。
  
  日本军管理开滦煤矿时,一方面增加工人劳动强度,一方面大批招募工人。1944年10月,开滦招工很困难,当时赵各庄矿的缺额是328人,唐家庄矿的缺额是1380人,唐山矿的缺额是1546人14,因此,军管理开滦矿务局最高监督官白川一雄决定到外地招工,主要是山东、河北和河南地区。1945年上半年,在山东省的济南、济宁、兖州和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以及河南省的彰德地区共招工3000人15。这是日本军管理时期开滦最大规模的一次外地招工活动。此时,开滦工人按省籍划分,河北省籍的劳动者仍占93%,其中滦县、丰润县籍贯的本地人占80%16。
  1946年以后,河北省籍略有微降,山东省籍略有微升,分别占矿工总数的91.3%和7.3%。山东省籍所占比例略有微升的原因在于1945年日本军管理时期开滦到山东的大规模招工活动。其他省籍基本没有变化,所占比例不大。见表7:
  
表7:1946年开滦矿工籍贯分省统计表
省  名 里  工 外  工 总  计
人数 百分数 人数 百分数 人数 百分数
河  北 10375  94.196 36247  90.545 46622  91.326
山  东   487   4.410  3233   8.076  3720   7.291
河  南    15   0.130   280   0.699   295   0.569
广  东    82   0.748    10   0.025    92   0.182
热  河     4   0.040    87   0.217    91   0.181
辽  宁    22   0.200    37   0.092    59   0.117
江  苏    10   0.092    38   0.095    48   0.096
山  西     1   0.010    29   0.072    30   0.060
安  徽     9   0.084    11   0.028    20   0.040
四  川    -     -    12   0.030    12   0.024
浙  江     4   0.040     5   0.013     9   0.018
湖  南     1   0.010     8   0.020     9   0.018
湖  北    -     -     8   0.020     8   0.016
福  建     4   0.040     3   0.008     7   0.014
安  东    -     -     6   0.015     6   0.012
察哈尔    -     -     3   0.008     3   0.006
江  西    -     -     3   0.008     3   0.006
吉  林    -     -     3   0.008     3   0.006
松  江    -     -     3   0.008     3   0.006
甘  肃    -     -     2   0.005     2   0.004
辽  北    -     -     1   0.002     1   0.002
龙  江    -     -     1   0.002     1   0.002
陕  西    -     -     1   0.002     1   0.002
云  南    -     -     1   0.002     1   0.002
总  计 11014 100.000 40032 100.000 51046 100.000
 
  资料来源:开滦矿务总局编:《开滦煤矿概况》,1947年版,第13页。
 
  就唐山其他厂矿来说,启新洋灰公司工人多数来自唐山、唐山邻近各县和山东省农村,但机工最初则来自天津机器局及银元局。由于来自唐山附近的工人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启新包工头利用这一特点,在农闲期以极低的工资招雇工人,大量开采石料,留备农忙期工人减少时出卖。山东籍的工人因回家往返需要旅费甚多,绝少回家,请假脱班者较少,流动性亦较小。此种情况,适合全年昼夜连续工作的发电和水泥烧成之工作的要求,故制造车间的技工和帮技工等多为山东人17。
  华新纺织厂工人“除了由河南、天津等地招雇技术工和熟练工,以及从唐山附近农村招收女工和童工外,就是经过精心筹划招来的艺徒。首批艺徒是从沧州招来的,以后是从玉田、宝坻县招来的”。18
  全国十几个省份的劳工到厂矿谋取工作后,长期被企业所雇用,有的甚至在企业工作长达四五十年。据1946年开滦煤矿统计,有5年以上工龄的里工工人,占里工总数的63%,有5年以上工龄的外工工人,占外工总数29%,工作1-5年的里工和外工,占到工人总数的1/3。见表8:
 
表8:1946年开滦矿工服务年限统计表
服务年限 里  工 外  工 总  计
人数 百分数 人数 百分数 人数 百分数
46-50年     6   0.055    -     -     6   0.012
41-45年    36   0.327     1   0.003    37   0.072
36-40年    63   0.572     1   0.003    64   0.125
31-35年   220   1.997    54   0.135   274   0.537
26-30年   704   6.392   106   0.265   810   1.587
21-25年  1929  17.514   214   0.533  2143   4.198
16-20年  1220  11.077   367   0.916  1587   3.109
11-15年  1120  10.169  4443  11.099  5563  10.898
6-10年  1650  14.981  6248  15.608  7898  15.472
1-5年  3479  31.587 13311  33.251 16790  32.892
不足1年者   587   5.329 15287  38.187 15874  31.098
总    计 11014 100.000 40032 100.000 51046 100.000
 
  资料来源:开滦矿务总局编:《开滦煤矿概况》,1947年版,第12页。
 
  这些工人长期在唐山工作,甚至把妻子儿女都接到唐山来定居,出现了“携眷来矿者日众”19的热闹局面,唐山成了五方杂居之地。他们与当地居民一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彼此融合,构成唐山市民的主体。据1939-1940年开滦对唐山矿矿工居住分布情况的调查,居住离矿区5里以内的矿工,占工人总数的67.24%;10里到20里之间的,占31.37%;20里以外的,占1.39%。见表9:
  
表9:1939-1940年开滦唐山矿工人住所分布情况
距离矿区 人 数 所占百分数
 5里以内  6846  67.24
10里以内  1724  16.93
15里以内   957   9.40
20里以内   513   5.04
20里以外   142   1.39
总    计 10182 100.00
 
  资料来源: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劳动工资·招工》,1987年版,第8页。
 
  总之,从招工的省籍情况来看,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滦煤矿基本上是就地招工,不再去外地招工了。在所招工人中,本地人占了绝大多数,山东、河南、广东等其他省籍工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启新洋灰公司等企业的工人基本上来自唐山附近,也有少量来自其他省份。这些外省人或者本省的外地人以及唐山本地人,受雇于各企业,成为唐山近代工业的产业工人,成为开发和建设唐山的主体,成为唐山城市发展的人口来源。
  注释:
  ①郭士浩、阎光华:《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队伍的形成》,《南开学报》1984年第4期,第61-62页。
  ②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编:《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74-275页。
  ③郭士浩、阎光华:《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队伍的形成》,《南开学报》1984年第4期,第62页。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35页。
  ⑤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28页。
  ⑥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5页。
  ⑦徐冀主编:《开滦煤矿志》第3卷,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⑧1113开滦煤矿档案馆:《昔日开滦》上册,1979年版,第2页。
  ⑨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劳动工资·招工》,1987年版,第6页。
  ⑩郭士浩、阎光华:《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队伍的形成》,《南开学报》1984年第4期,第64页。
  12开滦煤矿档案馆:《昔日开滦》上册,1979年版,第3页。
  14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劳动工资·山东招工》,1987年版,第1页。
  15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劳动工资·山东招工》,1987年版,第16页。
  16日本大使馆档案:《日本领事馆的调查报告》,载《日本帝国主义接收开滦问题》,第84页,开滦档案1-2-189。
  17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编:《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74-275页。
  18华新纺织厂厂史办公室:《旧华新纺织厂的艺徒制》,载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文史集粹·工商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19开滦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开滦中小学校》,1987年版,第28页。
  (闫永增,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史法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唐山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