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清醒的燃灯者——读杨立元的《滦河作家论》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09:35:12

                                                    
  杨老师最近出版了专著《丰南作家论》,我的书架上又有了新思想的注入。其中清新自然、质朴厚重的《丰南作家论》与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滦河作家论》,沉郁质朴、刚健雄放的《唐山作家论》,分别以河流、城市与家乡为地域文学概念体系,以文学、美学、历史的文艺气候,宏观把握地域文学作家、作品的创作规律,对地域文学及其批评体系进行了整体观照、梳理和构建。三部作家论犹如三帆竞渡,相映成辉,首次构建了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的价值体系、批评体系和文艺生态气候,堪称“河北地域文艺三部曲”。其中,《滦河作家论》为三部作品之最,它对流布在三省(区)28个市县区旗广阔地域的文学现象做了统一、客观、科学的概括性定义,使滦河文学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并使地域文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读完这本著作后,既有一种铁马冰河入梦来,波澜壮阔的澎湃之情;又有一种在安静中沉思、反思、拷问人生的力量。
  一、以崇高的精神,构建地域文艺批评体系
  在大学四年里,杨老师教过我《文学理论教程》和《实用美学》等课程,在这期间,我一直担任杨老师的课代表。由于他积劳成疾,双腿静脉曲张,在上课的时候,我总会给他搬一张椅子,然而他却告诉我:“为人师,我应该站着讲课,不能坐着,那样不尊重学生。”我还是劝他坐下,最后他对全班学生说:“在创作《滦河作家论》期间,我的双腿静脉曲张,有时候需要坐下讲课,请同学们见谅。”每想到此景,我仿佛看到了杨老师为人的严谨和崇高的精神,从中也映照了他人格和创作的原则性。在缺少良好的批评环境下,《滦河作家论》与当下的文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分析与开放、公正与批判的态度;理论、实践与个人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立场,以承担地域文学发展的勇气和责任感;用新的美学元素与美学萌芽,不断建构与调整地域文艺评判的标准与尺度,对当下的文学、作家创作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①,梳理出山庄文学、上庄诗派、山海文学、长城文学、开滦文学、地震文学、唐山湾文学、山乡文学、城市文学、平原文学、海港文学、老呔文学等文学气象。 同时,《滦河作家论》与《“三驾马车”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现实主义冲击波”论》《创作动机论》《唐山作家论》等文艺理论以及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报告文集《辉煌的金字塔》等文学作品构建了以文学生态系统为整体话语空间的地域性的文艺体系、批评体系,保留并发展了地域文学的生态气候,有效地、结构性地发现并预测着文学自身的生产动力、运作机制以及发展方向。为中国当代地域文学、文艺批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为地域文学、作家创作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以文学的理想,坚守理想的文学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杨老师总会激昂地向我们讲述他的文学历程和文学理想,每讲一段话,教室里就会掌声雷动。同时,他对当下社会的浮躁文风、不良社会风气也经常拍案而起,进行严厉批判,指引着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在教学上,杨老师在创作中,更是以文学的理想,坚守着理想的文学的情怀去创作。因此,《滦河作家论》所包涵的文学现象不仅都是文化精品,而且所评论的作家、作品也都具有很强的理想性、现实性、典型性、针对性。《滦河作家论》围绕着“滦河”所展开的两岸、上游、下游的文学地理以及在草原文化、燕山文化、游牧文化、长城文化、平原文化、工业文化、渤海文化和老呔文化的交相碰撞中更为立体、多元和丰富地还原和呈现了这些滦河作家群体的特殊性文学征候。将充满心理能量、文化势能和精神图景的文本构建成了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文学景观和“北方”诗学流向②。
  《滦河作家论》通过对滦河作家群全部创作活动及其特征的认识,就作品文本自身范围内的艺术现实进行了客观分析,深入挖掘滦河作家创作规律的一贯性、文学感情传达上的独特性、作品的典型人物形象的代表性,以突出评论主题③。《滦河作家论》从宏观上把握分析出了滦河作家群在滦河刚健自强文化精神核心的统摄下形成明丽质朴、沉雄豪放的创作风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创作精神,并对滦河文学作品强烈地域色彩、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多样的创作手法等创作特征进行了创造性地阐述。微观上对滦河地域内的每一位作家进行文学定位,对其文学历程、作品价值、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方法加以分析并给予批评和寄语。比如对关仁山文学定位是“关仁山作为河北‘三驾马车’之一,是中国当下‘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历程为“关仁山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亮晶晶的雨丝》开始,经历了传奇系列(1986—1990)——雪莲湾系列(1991—1995)——平原系列(1995—)”④;对关仁山文学作品的评价:“生动反映了农民土地观念的演变,真实表现了农民精神素质的升华,深刻揭露了乡村政权的腐败,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抗争精神,诗意展示了农业的美好愿景”;对关仁山作品中塑造的典型人物进行形象归纳:“其塑造的人物主要有以下三种:新型农民的形象、肯于奉献的乡镇干部形象、善恶并举的民营企业家形象”;对关仁山的创作手法进行科学分析、提炼:“关仁山正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现实精神的同时,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态势与社会生活同构顺应,大胆地借鉴运用其他创作手法的创作技巧,以丰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客观冷峻的写实手法、多样化的结构模式、质朴生动的语言风格、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滦河作家论》还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深刻审视文学发展的进程,探寻文学随时代更移的走势,思索在文学变革中的民族心理和历史意识,比如在关仁山“平原系列”小说论中写道:“他的‘平原系列’小说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当下的话语立场切入转型期艰难而苦涩的社会现实,…… 深刻地揭示出了20世纪末的中国物欲膨胀、精神萎缩,物质进化、道德退化这个阻抑社会发展的巨大矛盾及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流溢出一种浓重的与人民群众‘分享艰难’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深刻的理性力量。”⑤《滦河作家论》还涉及到地域文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审美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高度概括评述了滦河文学发展的流向、规律及其意义。
  文艺的理想性质和作家的现实人格具有一致性,文艺作为一种客观的审美创造,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超前性。《滦河作家论》正如杨老师的人格,总是力图提供高于生活的理想追求以激励人们迈向未来。杨老师教书、读书、写书,甘于寂寞、乐于孤独、善于沉默,塌下心来做学问,把研究本土作家作品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以不辜负这块有着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的热土,不辜负家乡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人生理想⑥。他深入生活、修养心灵,以雄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学识积淀,描绘了千里滦河蔚为大观的文学场景,并将这场景转换为朴素的语言,为大众所知。这是多么深沉、朴素而又执着的人生旅程!《滦河作家论》不仅注意摹写出形而下的文学形态,而且也揭示出了形而上的对文学的理性思考;不仅表现了强烈的“平民意识”,更凸显了高于现实的哲学意识。杨老师将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文学作品的审美形象相结合,对作家的生存状态、生命追求、作品含量以及读者的价值取向等发出凝重的叩问和深情的呼唤,以前瞻性的目光展望作家和文学的发展,显示出根植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合规律、合目的的美好理想,给人们以信心和鼓舞。正如关仁山所说:“我们的文学应该是鼓舞人,给人展示美好的东西。……看到问题的严重,更能看到社会前进的力量,这就是现实题材所需要的超越。”⑦真正的艺术作品应是现实与理想的完美融合,这样才能体现它的审美特质。因为“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⑧。 
  从理论上说,因时代变迁,思想迥异,文学的读者与作者会产生知识代沟。然而《滦河作家论》在八零后人群中却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做为一个八零后读者,我想这不仅是杨立元教授的个人魅力所在,更是因为这部著作中思想的普范性、深刻性、理想性深深影响了读者。《滦河作家论》不仅让读者体会到了似曾相识的恋乡情结,领悟到了对文学、人格、生活的批判思想,还让读者在新现实主义的思潮中重新拷问人生,反思生活,质疑理想。文艺不仅仅是表达自身对文学的看法,更是一种对文学自身规律的探究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艺术,而更应该是为人生和为怎样的人生。《滦河作家论》的每一段文字之所以都能激荡起读者对故土、生命和理想的回忆与思考,是因为它评论的不仅仅是作家、作品,更是对整个地域人文思想的深入挖掘、反思和重构。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滦河作家论》的作者更像一位清醒的燃灯者,不仅照亮了求善问道渴望真理追寻精神世界的知识分子,而且也照亮了在这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辛劳于野的人民大众。《滦河作家论》作者也是一位举着火种的理想者,在海边寻找一座座已经熄灭或者渴望被点亮的灯塔,就像是点亮那书中所被评论的作家们,点燃了他们的创作精神,点燃了他们的创作责任。让那在茫茫大海中与暴风雨和波浪斗争的人们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家园。
  三、人文关怀、生命关怀与文学生态关怀的统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逐渐偏离了文学发展的正确轨道:远离时代、逃避现实,或在历史的积尘污垢中寻奇猎艳,在艺术的形式和手法上玩玄弄虚,无法适应和反映纷纭变幻的生活和人民大众强烈的审美需求⑨。在当下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人文精神淡化、弱势群体增加、文化系统破坏的现实语境中,《滦河作家论》坚持文学、文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其批评话语直接面向广大作家和人民群众,以提升广大读者对作品、作家的艺术鉴赏力和理解力,以引导文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滦河作家论》在评介作家、作品的同时,从马克思现实主义的立场,提出文学以及文艺批评在新时期发展所面临的前沿性问题。对文艺批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文艺批评中的理论和文风的关系、文艺批评的学术立场与社会转型的互动问题、不同理论话语的借鉴与融合问题、文艺批评的现实锋芒与其理论人文追求问题、文艺批评的传统与前瞻意识问题、文艺批评的价值标准取向等问题结合实际作家进行了探讨和回答。敏锐地洞察出文学的发展趋势和阻抑社会前进的病因,以饱满的激情,鞭挞时弊,直逼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腐败,揭示出现阶段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及时代特质⑩,总结出文学作品和作家们对社会现状本质和社会矛盾深层的规律。同时,《滦河作家论》站在社会和时代的高度看取社会走势,以热切关注国家、民族的现状和前途的忧患意识,深切关爱人民群众生活命运的人文精神,与作家、作品、人民群众密切结合,联系作家的社会存在分析作品,联系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联系特定历史条件下读者的接受视野研究创作的制约因素,根据改造现实的历史需要对未来文学发展提出希望11,将人文关怀、生命关怀与文学的生态关怀融入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承担起文艺批评对文学发展、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表现出“一种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真诚关怀,一种作为知识分子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岗位如何结合的整体思考”12,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与人生紧密结合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与文学生态关怀统一的精神。
  四、以审美体验介入,理性话语建构的文艺风格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滦河地域的经济生活、社会风尚、文化传统构建了滦河作家群的特定的心理素质,而《滦河作家论》的创作素材、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创作心理也深深烙上了滦河特色。
  《滦河作家论》以“第四种批评”的批评风格,弥补了当下文艺批评的缺陷。“第四种批评”是基于法国学者蒂博代所提出的三种批评(媒体批评、学者批评和作家批评)而提出的,即兼具作家、学者双重身份的作家学者批评。《滦河作家论》是多种批评视野的融合,既有审美价值判断也不乏深度阐释功能;既有学者之风又存文人之性的批评。杨老师以作家的身份介入批评,以批评家的身份宏观把握批评作品的方式,兼具印象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质感美、历史美。在主观印象与直觉顿悟中捕捉评论对象的审美意蕴,既注重理性分析与逻辑归纳的作家论写作,又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步入作家的艺术世界,在强调文学的本体性与批评的自足性中对评论对象作审美的直观,然后将自己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传达给接受主体。带着深刻的创作体验从事批评的杨老师极其珍视这种对作家印象式的诗性把握方式,形成独特的感悟印象式的审美批评风格。比如在《张学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中,他开宗明义地写道:“给张学梦作论,我不想用惯用的格式、理性的词语来解读他的作品,而是用自己近距离的心灵介入、透视,并以散议的笔法来写他。”他接着说:“我与张学梦生活在一个城市,算是与他很接近的人。我与他的接近不仅仅是在距离上的,而是那种思想和精神的接近。这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立场、文学立场乃至生活习惯和追求上有一定的近似性,这样就使得我能够走近他,达到了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契合。”然而,作为批评家的杨老师并不仅仅满足于表达由最初的直觉和情感的愉悦引发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其重情感体悟与审美印象的作家论往往还熔铸了批评主体理性的价值评判13。比如他在概括张学梦的思想、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特征的时候说:“尽管张学梦写了很多‘现代化’的诗歌,他对‘现代’的浮华与喧嚣基本是排斥的。他对其采取的是躲避、不介入,甚至远离的方式。也许这样更能使他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精神、诗性气质,使他成为当今诗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实在是对张学梦的极为恰当又极其睿智的认识、概括和评价14。在所有的文学批评都几乎不再关注文学性、艺术性、美学价值的当下,《滦河作家论》的“第四种批评”对于补救文学研究视角的缺失有着积极的意义15。《滦河作家论》坚持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统一的风格批评方式。杨立元往往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在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关系间寻找风格评判的理论依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开启了维护文学本体性的中国现当代地域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在从文学的审美层面评论作家时,风格批评成为《滦河作家论》以文学为本位的作家批评的主要实现方式。比如在诗歌论中有“平实质朴、清新自然——何理创作论”、“刚劲冲荡、沉稳浑厚——肖劲风创作论”等;小说论中“平原上的舞蹈——关仁山‘平原系列’小说论”、“真奇统一、美善并举——杨帆里小说论”等;《滦河作家论》偏重审美体验的风格评论,昭示的是守候文学独立品格的批评者对批评回归文学自身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注重对评论对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把握成为《滦河作家论》的突出特征。
  《滦河作家论》是一部不趋时、不随俗,旨在维护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的地域文学作家论。在当今政治化与商业化气息弥漫文坛的氛围中,杨立元既反感文学附庸于政治的实用功利,也反对以低级趣味赢得读者的文学商业化的世俗气息,他在拒斥政治化、商业化浪潮侵袭文学之余,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与审美感悟走近作家,坚持以文艺的美学标准评判作家。《滦河作家论》为中国当代地域作家论批评开启了一个让批评回归作家和文学自身的新视角,而批评者则在坚持文学的独立品格、不盲从于时代的批评主潮中构建起其作家论批评的显著特色。
  五、雄浑旷达、沉郁思辨的艺术特色
  《滦河作家论》以“三贴近”的审美态度,以文学亲历者的身份观照文学,以公民化叙事和平民化的书写角度的评论取向对滦河作家群投以当下关怀16。在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上客观而又开放,具有科学性、包容性。在语言的运用上,既严谨,又平实、质朴,含有意蕴,有一种出自文学的亲近和真实感;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具有客观、科学评述作家、作品的思想深度,其启示意义,发人深省,形成雄浑旷达、沉郁思辨的艺术特色。如在一合报告文学论中“我握着他的手感慨万端:正是这种强烈的为国家和人民负责的责任意识,为社会和时代创作的使命意识使他没有半点放松,一丝懈怠,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啊,也唯有此,才有这贴近时代、反映民声的力作的产生啊!”“缺乏思想、缺失精神的作品几乎充斥了文坛。这充分表现出了我们现在的作家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理想向度。作家庸俗了,文学怎能高贵?要让文学作品有精神品位,首先作家应有精神品位”17。他以严谨、深情、质朴而又深含意蕴的话语向中国文学发出掷地有声的拷问和期冀,以时代的主流话语倾吐着对滦河作家群的思虑和感情,用文学评论的形式与作家接轨、分享着文学的发展历程,表达着人民对文学的心声和愿望,构建着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理性话语”,凸显着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的审美品格和价值取向。
  《滦河作家论》的语言风格独具哲理性,喻情于理,叙中含情,情理相融,将发自肺腑的抒情、客观真实的批评以及富有人生意味的哲理以睿智峭拔的议论展示出来。比如在对刘向权的评论中说:“真实的东西被载入史籍,但已载入史籍的东西并不等于完全真实。所以,历史题材的作品,不能机械般地照相和呆滞性临摹,要经过筛选、提纯和净化,要经过拾遗补漏,由零散归纳为整体;要经过作者情感浸泡和认识的烛照,由表层现象转向深层理性。刘向权的成功在于对写真求实的孜孜以求,在于不辞辛苦地挖掘研究。为编写《玉带明珠》,他先后两次深入滦河流域实地考察,亲访当地文化名人。……这部著作在滦河流域城市建设兴衰史上留下了真实难得的一笔”18。
  精神家园的荒芜是可怕的,《滦河作家论》记录下了千里滦河作家群,总结了地域文学发展的规律性,保留了文化的历史含量和人文容量,发扬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同时对文学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给予深刻的揭示,并提出建议。作者用深切的内心体验和审美的形式提供一种解决的可能,不仅让读者听到了历史的回音,而且让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植根于这片热土。《滦河作家论》就像滦河一样,它波光粼粼,它一直在向前流动,从不为某一个人而停留,也从不为一个身在此岸追寻彼岸生活的人的痴心所打动,当它流向海洋的时候,忘记自己的名字和归属,成为海洋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①杨娟:《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前沿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成立“当代文艺批评中心”并举办第一期“青年文艺论坛”》,《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4期
  ②霍俊明:《从一条河流开始的文学地理——读杨立元的《滦河作家论》,《唐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③杨劼:《关于作家论》,《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④⑤杨立元:《滦河作家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⑥杨立元:《唐山作家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1版
  ⑦关仁山:《拓展新的文学空间》,《作家通讯》20O1年第2期。
  ⑧转引自:《美的格言》,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⑨杨立元,曹丽娜:《从美学和历史的角度厘清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批评综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⑩杨立元,刘艳丽:《现实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新现实主义思潮论》,《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2期。
  11赖力行:《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中国文学批评的深层契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6期。 
  12 陈思和:《就95人文精神论争致日本学者·以笔为旗——世纪末文化批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3谢丽:《回到文学自身: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以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论为例》,《山西大学学报》2008第6期。
  14杨立元:《思想的风景》,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年2月版,第483页。
  15杨劼:《关于作家论》,《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6杨经建:《空缺与过剩:90年代文学精神向度述略》,《文艺报》2001年1月2日。
  1718杨立元:《滦河作家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高飞,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涉外文秘专业08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