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体验 心旷神怡——谈博物馆的自然环境设计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10:41:08
走进博物馆,人们往往是去感知远古的蛮荒,探寻时空的神秘。渴望领略曾经的沧海如何变成桑田,渴望还原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博物馆作为一部直观的、立体的“百科全书”越来越贴近自然,越来越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博物馆事业大发展的今天,建设自然生态化的博物馆理念逐步推广开来,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
目前在建设中如何塑造贴近观众、亲切自然的博物馆作品,是值得专业人员反复冷静思索的问题。
一、从观众心理出发设计自然环境
环境设计中往往会运用到众多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建筑学、地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以及史学等。我们强调的自然环境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解析,创造出更符合人类行为和需要的环境。它也是许多地理环境要素综合形成的产物,包括:区域环境、水景设计、气象气候景观、野生植物景观等。各有各自的设计原则。
博物馆自然环境设计主要通过环境的自然生态化来体现,人们对自然的憧憬是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在休闲的时候,都喜欢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向往体验野外生活。从19世纪起,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就认为自然具有让人情绪高涨、减轻压力和其它一些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使自然生态不断遭到破坏,加剧了人们对绿色体验的迫切需要。研究表明,体验绿色经历甚至不需要到规模很大的自然环境中去。有时候,几棵普通的树,或者一片开放的草地,就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根据人们的自我报告和一些生理指标显示,自然环境的体验可以减轻个体的压力和应激水平,增加积极的情绪,还有利于病情的康复。Hendee等认为绿色体验是个体的一种本能需要。
博物馆自然环境设计应综合考虑参观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影响因素,充分满足参观者的个体心理,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为人类服务,增加个体对它的喜爱程度。
1、参观者年龄会影响到对自然环境的评价标准。
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对自然环境的评价标准不同,老年人又不同于年纪稍轻的成年人和中年人。这些不同具体地表现为,与青年人和中年人相比,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很少受自然景色是否有人为痕迹的影响;青年人和中年人则表现出十分不喜欢自然环境中的人为部分;老年人对人工环境的排斥不像青年人和中年人那样强烈,但是喜爱程度远远不如儿童。年轻人和成年人对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最敏感,儿童则是特别喜爱有水景的自然环境,贝纳尔德斯 (Bernaldez)等曾经提出,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偏爱带有人工痕迹的、简单的和有水的自然风景。在另一个研究中,贝纳尔德斯 (Bernaldez)和其同事比较了加拿利群岛11岁和16岁儿童的自然环境偏爱,结果发现,自然环境中的一些特征,如光线昏暗、杂草丛生可能会引起儿童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并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越不喜爱这些自然特征。
所以在博物馆的环境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年龄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互动空间的设计如果是针对少年儿童的,则应充分运用形式化语言,强调寓教于乐。基调是体验,大胆使用欢快色彩,甚至融入卡通动漫的元素,体现休闲功能和趣味性。而公共空间的设计除了突出其功能特点外,尽量简洁大气,与整个展览风格浑然一体,便于被成年观众接受。
一旦融入水景设计则要注意水景的动、静之分。静止的水给人宁静、安详、柔和的感受;流动的水给人欢愉、兴奋、激动的感受。静水具有镜像效果,可以产生倒影变化,适合做较小的水面处理。如果是大面积的静水,不能空而无物、松散无神韵,设计中应该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2、季节影响个体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威尔曼(Wellman)等发现,人们喜爱金色的落叶在夏末胜过春初,喜爱绿色的树叶在春初胜过夏末。
另外,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罗森塔尔(Rosentral)称这种人为光饥饿者。这种问题女性多于男性,在北欧或靠近极地地区,极夜出现的几个月里,人们情绪易低落。出现的症状与前面叙述的类似。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它们为季节性情感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自然环境的设计中往往以增加照明来解决。
由此我们得到启发,走进博物馆,充分利用照明和柔和的光影变幻就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环境,增加观众的唤醒水平。一些大型复原景观将要表达的概念就让它直观、物化地表达,例如展现某个历史时期一个春天的早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大环境背景就是“碧野蓝天、万物萌发,薄雾带烟、白云飘浮”。纵目天际,大气涌动;放眼春野,生机盎然。
3、环境美学的反应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有四个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它们是:一致性、清晰度、复杂性和神秘性。
一致性和复杂性是即刻就能看到的特征。一致性越强受喜爱的程度越高;如果复杂程度不是太高,那么与一致性相似,越复杂的景色越受喜爱。清晰度和神秘性是观众在将来的参观中有可能体验到的。清晰度越高的环境越受喜爱;个体通过探索未知信息,可以获得更多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很多研究都证明,人们把神秘性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并且这个特征为自然景观增添了吸引力。可是,当环境的神秘感伴随着危险性时,它就失去了增加自然景观吸引力的功能。
怎么利用自然环境的这些特征,特别是神秘感,去设计人工环境,增添环境的吸引力呢?日本公园的设计应该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日本的公园面积都很小,所以他们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树木、植被、山石和水景,构成日本公园宁静优美、又带点神秘性的园林特征。他们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让园林前景中的景物更突出,而背景的景物往后退;用山石或者种植一些树木遮挡部分视线,产生朦胧、模糊
的感觉,给人形成公园整体面积增大和景观距离更远的错觉,并且还带有一点儿神秘感。
如今,一些博物馆的入口设计均采用通廊形式,配合多媒体影像,具有时光隧道般的意向表达,它神秘莫测,使观众充满走进展览的渴盼和期待。另外,景观复原中一些常见元素通过制造层次感,赋予了新鲜的效果和内涵。如,茂密的森林由远而近,重叠的建筑由大而小。在表现如诗如画、如画如歌的美景的同时,更强调它历史的距离感。这是设计人员对设计形式与设计效果一种全新的理解。因为在形式设计上距离更能诠释神秘感和生命。为了表现距离感把大型场景封存起来,将一个时代或世界变成文物放在玻璃柜里。观众是在另外的时空世界感受几千年前的美丽清晨。让观众以现代人的身份与历史对话,使人回味无穷、遐想无限。由距离感产生的神秘感和教化意义正是博物馆现代设计的初衷。
由此可见,有效地运用自然环境的心理特征,对改善自然景观,创造人工景色均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有机建筑论的设计语言表现情感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在“有机建筑论”中阐述,建筑应从属于自然环境,建筑应如植物从地里长出一样,成为大自然的和谐因素。
“有机建筑”作为现代建筑的一个流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道法自然”的思想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它对待环境、材料、装饰和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仍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
在人类进入现代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时,在人类对纯生态的自然环境热切向往时,我们重又提起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其目的是加深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建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环境,从而建立有效的相应的建筑观。
建筑中的有机(Organic)概念是从生物学中借用而来。“有机建筑”本质上是建筑对自然尤其是对有机体的模拟。
赖特解释说:“‘机’是什么?是生命,是很微妙的东西。虽然不知其为何物(无以名之),但是生命的力量确是造成人类,造成历史,造成艺术的生命力。”赖特主张:建筑是有生命意志的。“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显示自己的艺术美”,建筑也应如此而不是依靠建筑师的理性思考来赋予某种风格。
社会历史类、自然历史类、科学技术类的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各不相同,反映的主题各有侧重,但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所面对的现代观众层面是一样的。
作为设计师、作为现代一流博物馆的艺术家,利用现代博物馆展示语言,使用现代多种科技展示手段,努力找到形式和梦境的结合,把最纯粹的返璞归真的东西呈现出来,是我们任何一次总体设计所追求的理念。例如在形式设计上要着力表现对空间的理解时,就要准确界定表现空间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关键是要选对选准主题词,有了主题词,对展室的氛围、色调、版式、背景音乐的创作直至建筑的层高、分割等具体问题的确定,都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这种语言的表述可以使创作定位准确,设计出的作品能将观众带入一个梦幻的唯美的世界。
另外,在设计语言中要明确设计重点,如序厅的设计在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显得尤其重要,设计时需明确的核心思想是:序厅的作用在于点题,让观众做好参观的心理准备。但它不是符号,不是目录,应该是十分精彩的开场白。序厅的功能是梳理观众的情绪,暗示一个神秘故事的开始。
自21世纪之初,博物馆界就提出“陈列艺术设计不能孤立求新”的见解,同时提出,陈展设计中要考虑“博物馆的历史渊源和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特点,否则所谓时代感就显得有些盲目了,就失去了民族文化特色”。
近十几年,现代展示理念愈来愈根植于博物馆陈列的策划中,人们日益深切地认识到:现代意义的博物馆陈列,应该是以文物为基础的、供观众观览的人体工程学、科学技术工程学、建筑工程学与造型艺术的综合体,它要为人们在这一特定环境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最佳的视听效果。
从这一本质出发,各馆在陈展设计中都在强调突出亮点,多媒体展示技术和声光电的运用,今日已经走向成熟。但在实际运用中应该强调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操作的简易性。为陈列主题量身定制,千万不能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做成了一件高标准的博物馆识别服,看上去式样质地都不错,但套在谁的身上都差不多,雷同而没有特色。有时候,并不一味追求电脑和多媒体效果,而是合理利用空间和场地的契合,同样能展示出博物馆原汁原味的特色。如,对动静结合的空间理解,通常是以静显动的空间形态和效果,能够显示朴素无华、大气磅礴的展示风格,还原历史真实感。所以,目前有些博物馆在静的区域,把祭祀遗迹的探方放置在地面上,上面平铺玻璃,观众从其上走过,可以同时自由参观展柜中的展品,既合理利用了空间又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原生态,保持文物原有的组合关系。让观众认识先民们祭祀观念的方式更为直观。
以上谈到的仅是博物馆陈展环境设计中的点滴细节。具体到博物馆主体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设计,笔者自愧知之甚浅,仅谈几点拙见,全当引玉之砖。
一、使周边环境与主体建筑浑然一体,达到人文景观与历史建筑的协调一致。
二、体现生态环保的超前意识,规划设计意图和手法要超前,尽力做到一草一木一石均有其深刻的内涵。
三、在馆的周围以常绿树作为基调树种,比例可达35%—40%,如果花灌木色彩以黄白为主,则体现纪念性建筑的特点,而在休闲活动区为体现活泼自然,色彩可以丰富些。
四、充分利用水景设计。
五、把握观众层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规划项目。
六、搞好环境中的现存植物调查,能利用的尽量利用,能保留的尽量保留。
七、将展陈设计与建筑相融合,使其具有亲和力。
可以相信,在21世纪,各博物馆、纪念馆的改陈工程正在陆续展开,在新的机遇和实践中,现代展示理念会逐步取代传统展示理念,陈列策划者通过与观众的换位思考,会将大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融入设计之中,博物馆这座艺术殿堂会更为观众所接受,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环境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作者:苏彦捷 李 佳
2、《纪念馆陈列策划》白山出版社 作者:俞乐滨 第47-49页
3、《有机建筑浅谈——从大师的一生来体会“有机建筑”及其理论》,作者:河南大学郭碧贞
(尹健梅,唐山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