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唐山市与历史上的三个唐山联系初探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9:05:30
 唐是传说中虞舜之前的朝代名。君主为尧。尧出生于今河北省唐县,受封于今河北省尧山县。于是,河北省诞生了唐文化,有了唐县、尧山县两个地名。人以地名氏,姓氏中便有了“唐山”复姓。周代,唐国迁徙山西,后改为晋。唐因尧而兴,或为地名、或为国名、或为姓氏,形成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汉代,皇帝刘邦的一个夫人姓“唐山”。唐山成为著名的复姓一度流传。唐山夫人代表作为《房中词乐》。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又相继建立唐、后唐王朝,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国内外开始流传。移民到海外的怀念家乡,习惯中国为唐山。唐山成为海内外人民的家。翻开中国版图,从历史到现在有过四个唐山,除了河北省唐山市以外,还有3个地方也曾经或者现在仍叫唐山。它们分别是浙江省临安县昌化镇、河北省隆尧县尧山镇、山东省桓台县唐山镇。
  几年来,笔者分别走访并实地考察过唐山之外的3个唐山,翻阅过当地的新旧方志和不少史籍,发现它们与唐山市之间竟有不少有趣的联姻关系。至今,唐山市路北区的许多民间传说或多或少地还包含着另外三个唐山的影子。正因为全国曾经出现过四个唐山,许多研究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甚至将许多典籍存在的唐山汇集到一起,历史有了张冠李戴现象。比如:著名的辞书《辞源》就曾经把河北省的两个唐山做为一个唐山记述,造成许多研究以讹传讹。笔者也曾经致函《辞源》编辑部,与之进行过学术交流,《辞源》编辑部曾经回函表示再版时修改。
  一、浙江的唐山县
  位于今杭州市临安县昌化镇。《旧唐书》记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紫溪别置武隆县”。武隆县即今临安县境内的昌化镇。据史书记载,建置源于唐太宗东征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镇压反对派后,宣布“革唐命”,改国号为“周”。万岁通天元年,宣布取武周兴隆之意改紫溪县为武隆县。更名虽然遭到唐朝遗老特别是李氏家族强烈反对,但并没有改变更名者的初衷。武隆县便一直使用但始终成为斗争焦点,贯穿唐朝初年。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被迫逊位。唐中宗恢复“唐”国号,更名又成为紧迫工作。武隆县成为首选之地,被改回唐山县,以显示唐朝兴唐兴国之意。唐山县从此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出现在大唐南方的版图之上。唐山县一名使用到后晋。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即南唐保大六年)唐山县改为横山县,后改为昌化至今。唐山县自万岁通天元年至天福七年,三起三落,先后被使用159年。在唐山县内出现许多地名,如茅山里、兴国里、唐兴里、石门里、遵化里等。同时,唐山县还有塘溪(唐溪)、塘溪(塘溪)庄、大成庄、桥头庄、唐山土城等地名。《唐山市开平区志》有明王朝从浙江向我们这个唐山移民的记载。唐山境内与之重名的地名是否与移民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从建筑习惯看,唐山县城有三门,不设北门,其城建在唐山南。唐山开平城也有三门,而且也不设北门,曾经称为三门庄。从保留的地名群看,原唐山县境内至今保留着毛山村、大成村、桥头村、上村、下村、后营村、凤凰山、塘溪(唐溪)村地名。塘溪(唐溪)为昌化溪支流,从凤凰山脚下流过。浙江省临安县昌化镇人仍喜欢用“唐山”称谓自己,并把镇内的一条主要道路命名为“唐山路”。明代时,唐山县城重修,也继承原风俗,“设三门,且不设北城门”。这种建城不仅习惯与唐山市开平建城相似,而且整体结构也有些雷同。昌化县城习惯称为三门城,开平城习惯称三门庄。两城东、西两关为主要通道,均不设北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浙江唐山周围有一组几乎与河北唐山相重名的地名群,如凤凰山、石门、遵化等等。浙江唐山与河北唐山市地名群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史书记载河北唐山市境内曾有大批江浙移民,也有来自浙江的兵士记载。移民、兵士会不会将家乡旧名命名新居?不得而如。但是从浙江昌化户籍的总数看,从明代永乐到成化年间,确实呈减少趋势,由2210户减少到1337户,这应该说明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二、隆尧的唐山县
  今河北省隆尧县的尧山镇在古时叫唐山县。唐山县最著名的山为尧山、宣务山。尧山因古时尧受封于此而得名,尧山成为尧山县的典型地物,尧山也称唐山。尧山镇汉代曾为柏人县。唐朝时尧山上建有李渊的第三、四代祖陵,人们习惯称其为“大唐帝陵”。金代大定年间,金世宗避父讳完颜宗尧取唐尧的封号而改尧山县为唐山县。唐山县的唐山上到处是石刻,以元代石刻居多。当地人惯称其为“唐侯故土”,并在山顶修建“帝尧庙”,以示纪念。元代翰林院侍读大学士郝经曾经来此游玩,并撰碑文赞颂唐山、唐水,诗句中留下“唐山苍苍,唐水汤汤”之句。明初,一大批移民曾经到唐山县的唐山、唐水周围屯田,并且重建唐山城。唐山城采用三门制,不设北门,故有三门城之说。后唐时期,唐山、唐水周边地区曾经爆发农民起义,朝廷派李嗣勋率兵攻打唐山城,并屯兵于此。清代,在唐山县唐山镇设唐山汛,负责防务。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避直隶省有两个唐山存在,不便于交往,当局遂改唐山县为尧山县。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称之为唐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尧山县与隆平县合并,称之隆尧县。原唐山镇称尧山镇至今。
  隆尧县尧山镇地形与唐山市相似,风俗习惯也有某些一致。镇北有山两重,前为尧山,后为宣务山,走向近似唐山市的凤凰山、大城山。尧山与宣务山间有路,山口被习惯称为西山口、东山口。清代曾驻兵唐山汛,县志中还有“在良乡、涿州、固安、霸州开挖牤牛河”的记载。大量地名与唐山市相同。甚至历史研究中还有张冠李戴现象,将河北省两个唐山的历史资料混用,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新版《辞源》就在唐山条中将隆尧的唐山与冀东的唐山交叉记述。有些《党史资料汇编》也将两地资料记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应该的现象。
  三、山东桓台县唐山镇
  山东省的唐山镇今日仍称唐山。据史书记载,其初为三个自然村,名唐一村、唐二村、唐三村。唐三村受山东方言影响,逐渐成为唐山村。唐山村成为清代山东省著名的村庄之一。1928年,建唐山镇。1956年,改称唐山乡。1984年,改称唐山镇至今。隶属于淄博市桓台县。山东的唐山镇经济十分发达,支柱产业为建筑、陶瓷。唐山镇文化历史悠久,西南部有“唐山遗址”,属于龙山至周代遗址。镇东南部有皇姑庵,曾经出土大批东周文物。唐山镇地名文化源远流长,不少地名如沙河、新城、贾庄、大寨、华岩寺等等,与河北的唐山市地名相近,甚至重名。早在明代,唐山市有一大批来自山东的移民,移民将祖籍地名搬家,以怀念故土也极有可能。
  三个唐山固有的地名群形成与唐山市相同或相近的地名群,这其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有待进一步探研。据新编《开平区志》载:“明初,唐山市境内土民编社、移民编屯。当时编社屯不考虑地理因素,社屯的村有的相距百里,间隔数村。”唐山市与另三个唐山相近的地名群的形成,很可能受到移民影响。移民是根据荒地状况进行安置的,以大城山为中心安置,受开平中屯卫统领,移民来源不同造成传说不同。如乔屯,历史上就有桥头屯、乔家庄、桥头社、乔家屯之说流传。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闭塞,编史者常以文字材料为据,甚至缺乏考证,故造成四个唐山史料存在张冠李戴现象,这需要文史研究者逐一厘清。
(唐山市路北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唐山市路北区地方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