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之 美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9:00:24
20世纪初叶,法国作家勒米·德·古尔蒙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散文《海之美》。他说:“若问19世纪最独特的创造是什么,也许该回答说:是大海。……它已进入我们的血肉,像音乐和文学一样,成为我们美感需求的一部分。许多人可以不去看海,然而一旦爱上它,将会终生不渝。它是一个永不让人生厌的情妇,一旦听见它的声音,人们就身不由己的服从。”今天,在中国,许多人亦视大海为“永不让人生厌的情妇”,对于有幸生活在它身边的人,对它无不怀有终生的眷恋;对于那些距离大海较远的人,则对它无不怀有一生的向往。现在海滨已成为人们最青睐的旅游休闲胜地,那里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拥拥挤挤的泳儿,和大海进行着最亲密的接触,享受着海水、海风、海景带给他们的快乐。但是,在这千千万万的游人中,真正能懂得海之美,或者在与海的接触中能受到它的某种启迪,而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起来的人是不多的。
我感叹于此,乃用很长的时间来采撷、思考海之美的某种哲理和美学价值,以期有助于人们对海之美的理解和欣赏。
一、海之个性美
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特性。从哲学意义上,大海具有独特的个性之美。
(一)它善下而广阔
老子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乃因它处于低下的位置。古语说:“百川入河,万川归海”,所以真正称得起“百谷王”的是大海。我们知道,大海的海平面处于海拔零度的位置,而江河河底除入海口外,一般都处于海拔零度以上,而大海大洋的水深在数十米到数千米之间(太平洋平均水深4282米)。唐朝诗人元稹在《离思》一诗中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意为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春秋时的庄子在他的《庄子·秋水》篇中讲过一个寓言故事,他说:秋天来了,涨水了,许多河流都汇流到黄河中去了。于是,黄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认为黄河是最浩荡最辽阔了。可是等他顺流而下,看到北海时,才发现黄河根本无法与辽阔的大海相比,于是“望洋兴叹”,慨叹自己的渺小。
大海大洋因为善下,而占据了地球71%的面积,成为真正的“百谷之王”,这正是它的智慧与品德所在。庄子说:“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管仲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古人和近人都从大海身上汲取了做人的智慧。
(二)它古老而青春
地球诞生据研究已有50亿年了。它的早期阶段,据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的地球收缩说,可能为一团原始的熔融体,以后随着散热冷却,形成了岩石硬壳,而后整个地壳为海洋覆盖,时达20亿年之久。在中国,大约25亿年左右,在地壳隆起过程中,才由大海中产生出燕山、泰山、秦岭等最早的山脉。所以,大海极其古老。
但是,大海作为一个整体,它与地球上的任何山川、生物不同,并不遵循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规律,而永葆青春。法国作家米什莱在《岸边观海》散文中写道:“我们每次靠近海,都仿佛听见它从永恒不变的深底说到:‘明天你就过去了,而我永远不会;你的尸骨将埋在土中,日久年深,便化解消失了,而我仍然雄伟壮丽,不问沧桑,还将继续均衡的伟大生命。也正是这种伟大生命,时时让我同遥远世界的生命保持和谐。’”
西班牙诗人阿莱克桑德雷在《海》一诗中也说:“难道有谁说过大海也会叹息,用它爱情的嘴唇吻着海滩,任凭阳光将他裹胁。多么壮观的天空、海面,一片金碧。啊,阳光包容着你,歌唱这欢乐海洋永不衰老的年华。在那里,海市蜃楼,冲破时间的界限,大海永不停息。你像不会死亡的上帝的心,跳动不已。”
(三)它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在《庄子·知北游》篇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为天地有美好的德行,而不言说。
大海,作为天地间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广大水面通过阳光的照射蒸发,而成云致雨,为陆地提供了水分,滋润了万物的生长;它的辽阔而深厚的积水,承载着万吨巨轮,承担了世界80%以上的物资和商品运输任务;它的海水的丰富营养,滋育了千万种海洋生物,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海产品;它辽阔的海底,储存了巨量石油、天然气、矿砂、锰结核和各种金属沉积物,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品;它的海水中含有的食盐、镁、锶、硼、溴、重水等化学元素,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它在海滨塑造的美丽风光,调节出的宜人气候,更为人类提供了旅游、休闲、居住的最佳环境……所有这些,它何曾言说过,自炫过。
老子说:“澹其若海。”就是说,淡泊名利的莫若大海。挪威作家亚历山大·基兰说:“世界上最宏大的是海,最有耐心的也是海,它像一只驯良的大象,把地球上微不足道的人驮在宽阔的脊背上,而浩瀚渊深的、绿绿苍苍的海水却在吞噬着一切灾难。如果说海是狡诈的,那可不正确,因为他从来不许诺什么。它那颗巨大的心——在苦难深重的世界上,这是惟一健康的心——既没有什么希望,也没有任何留恋,总在自由而平静的跳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它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把人类由农耕社会带到一个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全新的海洋时代。
(四)它有双重结构之生命
19世纪的法国作家雨果说,大海是“大自然的双面像”,具有双重结构的生命。
它时而温柔,时而狂暴;时而沉默,时而爆发;时而碧蓝,时而墨黑;时而明朗,时而朦胧;时而清澈,时而浑浊;时而潮涨,时而汐退;时而热烈,时而冷峻;时而婉约,时而豪放……,呈现为二律背反的性格。它把自己性格中的正与反、明与暗、美与丑,都丝毫无遗地、赤裸裸地展示在世界面前,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阳光的、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勇气和品格。
二、海之景观美
如从19世纪初叶算起,海之美由发现至今,不过200年的历史。如今,海滨聚集了世界最多的人口,成为人们最醉心的旅游和休闲胜地。那么,大海为什么令人如此眷恋和向往?我想,乃是由于它的绮丽的无可比拟的景观所致。
(一)大海壮阔之美
我们面对大海,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壮阔与博大。大海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林则徐说“水到无边天作岸”,给我们的感觉,天就是岸。曹操在《观沧海》诗中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唐朝诗人独孤及在《观海》诗中说:“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南朝文人张融在《海赋》中说:“湍转则日月似惊,浪动则星河若覆。”写出了大海吞吐宇宙之势。因此,一个人站在大海面前,会觉得海是那么大,那么辽阔瑰丽、大气磅礴。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北方的大海中有一条鱼叫鲲,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地大。后来化为了鸟,叫鹏,鹏的脊背有几千里地长。它飞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了三千里的波涛,形成巨大的旋风,冲上了九万里的高空,这个旋风整整的六个月才停息下来。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水积之广、积之深,才有巨大的负载力。它强化了我们对大海阔大和力量的联想。
唐朝诗人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一文中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旷如”即开阔之意,大海的开阔是最为游人观赏适意的第一美景。
德国诗人海涅在《海滨》这篇散文中说:“我独自在海滨散步,身后是平平坦坦的沙丘,面前是波涛起伏、一望无际的大海,头上万里晴空,宛如一座硕大无比的水晶拱顶。这时我感到自己像蚂蚁一样的渺小,而我的灵魂却无限广大,仿佛可以包容宇宙。”
(二)海上日出之美
朗日凌晨,站在海岸高地,东望大海,先见空中游动着一线微明,伴随着是一条狭窄的暗青色长带,铺在东方天边,带子上露出一片清冷的蓝色晨曦,慢慢地泛成红云,夜空映红了,一转眼红云染红了大海,海上红光动荡。此时,红蓝的晨曦变为墨蓝色的云霞,发出磁蓝色的光芒。突然,在色彩缤纷的云霞与光芒之间矗立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道线红里透亮,金光闪烁,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子抛溅上去。随后线下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小片渐渐密接起来,融合起来,终于成为一个红彤彤的圆球,这时红日一跃而出,金光普照大地。这是我们在北戴河鹰角亭看到的日出之景。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这样描述大海日出之景:“先是微明的晨光,踏着清白的波涛,由远而近……,东方天际染上了清澄的黄色,银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灭。这时,曙光如鲜花绽放,天空、海面一派光明,海水渐渐泛白,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霎时之间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金梳、金蹄。随后,旋即一摇,摆脱了水面。红日出海,霞光万斛,朝阳喷彩,千里熔金。”
清徐缋在《崂山日出》中写道:“嫣,红光显耀,变为万顷旻池,一线金光横凝天末,稍腾而上,其下如有承盘,又上顶如戴冠,已忽下束其口,而其顶甚平,作覆瓿之状。再上形如八角,先是如盘、如冠、如瓿,日上下皆绀紫(红青)之色,至八角时,其色正赤,又腾而上,形始全圆。此奇异景观,令人最为醉心。”
(三)海上晚霞之美
晴日,夕阳将沉。此时在西方的云峰之上,会镶嵌一层金灿灿的亮边,继而扩展为满天霞光,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如一面秾艳的红旗铺满大海,显现耀目的金红。其时,海岸、树林、楼宇、船舶均为红光笼罩,景色奇美。1920年代,作家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之七》写到:“海平如镜,一望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照到船栏旁。上自苍穹,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来。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境。”
(四)海市蜃楼之奇
海市蜃楼为大气光学现象。在春夏或夏秋之交,万里无云,在海水与水面上的空气层会出现较大温差,太阳光线射经密度分布异常的空气层,发生显著的折射,而将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会出现各种虚幻的城郭、楼阁、街市、人物等奇异幻景。南宋文人林景熙在《蜃说》中,描述了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三月,于浙江平阳县仙口海滨所见海市蜃楼之景:“策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欻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宋时,沈括著《梦溪笔谈·登州海市》一文,亦有相同记载。
(五)海上明月之美
海上观月,月光特别清明,其清光照在海面,如洒银铺玉,呈现沧波万里,银光如泻;一轮圆月,傲视苍空的景色。唐朝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句;张若虚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民国诗人李择庐在北戴河海滨赏月,有“明月照大海,海面明于月。睡起眼生花,误作满江雪”诗,均脍炙人口。
(六)海面波光之美
太阳光由七色可见光组成,当阳光射入30—40米深的海水时,绿光被吸收,只剩蓝光,所以大海总体呈蓝色。但在临近海岸的浅水区,七色光是不会被海水吸收的,因而波光变幻,会显七彩之色。
美国诗人爱默生在《海滨》一诗中写道:“你看这海,色彩变幻,丰富而强有力。像六月的玫瑰一样美艳,像七月点点滴滴的虹光一样清新。”法国作家米什莱在《大海》一书中写道:“这里天空变幻无常,海水熏蒸起云气,形成彩虹,再投映到明镜的水面,点染出淡绿、粉红和青紫的奇异色调,波谲云诡,构妙无穷,又瞬息万变,令人不胜留恋。”民国诗人应修人在《海参卫的海》一诗中说:“海水碧蓝又皎清,浪花开出了万朵缤纷。”
(七)大海波涛之美
海洋在天体引力作用下,会出现周期性的海水涨落现象。涨潮时,潮水如一条横着的白线扑向海岸,卷起如雪浪花。所以北宋诗人苏东坡有“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的诗句,明朝诗人邵逵说:“千寻碧浪纷如雪,万叠潮来吼似雷”。西汉的枚乘则形容其:“其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涛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中国观潮佳处以钱塘江口为最,那里大潮涌来时,先是在海天连接处出现一条白线,接着万里海天隐隐有声,继而,白线疾疾滚来,愈滚愈粗。霎时,风动潮响,白线变成白虹,白虹变成白墙,白墙高达3米以上,它喷银溅沫奔驰江岸。顿时,一声巨响,如冰峰爆炸,墙倒浪飞。随后则悄然匿迹,平复如常,表现了动态与静态互为条件的幻变美。南宋文人周密在《观潮》一文中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成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实为可观。
当然,也有另一种目光,视它为可怕和丑恶。法国作家米什莱说:“浪涛是一群刁民,但不是人,是唁唁狂吠的狗,亿万条恶犬,更确切地说是疯狗。是无以名之的可憎的怪物,无眼无耳,只有吐白沫的大口。”
(八)海滨之美
海滨是海之美景集中之地,那里有海相景观,如海水、沙滩、礁石、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沙丘、连岛沙坝、滩涂湿地、海鸥;也有人文景观,如岸边的红楼、亭台、雕塑、栈桥、绿树、花卉、草地、游园等;两者互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连绵不绝的画卷。海滨之景,首先表现为动态的、张扬的美,1910年,民国早期女诗人吕碧城在《北戴河游记》一文中,有新颖的别开生面的见解,她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二句于西湖之神态殆摹拟尽矣!然犹中国美人态也。若夫海滨之风景,清奇高亢,气象万千,犹如西方美人,细腰捷足,拽长裙飘飘欲仙,令人见之具潇洒出尘之想,则北戴河似焉!”海滨之景令人生海上仙山之想,康有为到北戴河游览,见这里一抹青山抱一湾碧海,山上红楼绿树,如同仙境,写道:“万里波涛拍岸边,五云楼阁依山巅。天开图画成乐土,人往蓬莱似列仙。”1921年,商务印书馆的徐珂先生在《北戴河指南》一书中说:“北戴河海滨之地多爽垲,空气恒洁,于夏尤宜。海山苍苍,天风朗朗,吞吐大荒,濯足扶桑,游于其间者,足以豁襟抱而祛烦郁。”
其次为自然和谐之美。毛泽东说过:“北戴河的大海、阳光和空气,最是吸引人。”作家陈蘅哲女士写道:“北戴河的海面,因有远山环抱,故很有点像湖。由窗外望,可见上面的白云青天,下面的绿树红屋,夹在云树中间的,更有碧蓝的海水和微微带点紫色的远山。这幅图画的颜色虽多,但自有它们的天然和谐,人工的最大成效,也不过是模仿这个和谐罢了。同时又有海面翱翔的燕子与白鸥,和从秦皇岛方面开来的帆船,来给这幅图画加上一点生意,使它比那人工所作的更为活动,更为妩媚。”这里红楼的热烈,绿树的宁静,蓝海的深沉,在蓝色底色上飘动的风帆,飞翔的海鸥,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画面。所以,现代诗人徐刚在《海岸》一诗中说:“弯弯曲曲的海岸,是世界的一条花边,一次又一次急速的拐弯,留下了这一片片迷人的海滩。”
三、海之美的发现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大海作为审美对象,人类对其美的发现是很晚的,就世界范围来说,直到18世纪,大海还无人知其为美的源泉。
在西方古代语言中,“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是“荒漠”和“黑夜”,大海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恐惧。在古希腊《荷马史诗》和古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等神话故事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魔鬼之海”的骇人听闻的传说。其时,在欧洲面临大西洋的海岸上,所有的村庄都距海甚远;而在濒海的城市里,所有的房屋都背朝大海。在亚洲,在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荒凉的,只有少数渔民的棚屋零星地分布在那里。
海景被人当作一种动人的美丽的东西而被欣赏,始于19世纪初叶,迄今不足200年的历史。那时,欧洲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海上航运成为商品经济赖以生存的命脉,由此,人们的视线开始转向大海,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生活领域。在英国,开始有了海滨浴场和疗养院。此后,德国诗人拜伦写出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旅行记》,描述了地中海希腊、西班牙沿海的美丽风光。其后,法国诗人玛丁的《向大海告别》、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相继问世,对大海进行了深情地讴歌,由此,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大海开始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到20世纪初叶,在英国,人们称海滨是“人生宏伟体验的源头,是反省自我重新发展的前哨,是精神的疗养院”。法国作家古尔蒙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说:“人们的确很难理解,海之美何以如此长久地不为人知。然而,反过来说,也许更难理解的是我们的感觉如何变得如此之快,今日之人何以在往日他们觉得荒诞或讨厌的景物中,发现了这样多的快乐?”
在中国古代,人民对大海存在着一些神秘莫测的幻想。成书于战国和西汉的《山海经》一书第6—13章中,说大海存在着一些人们长着翅膀的“羽民国”;面孔像人,嘴巴如鸟喙的“讙头国”;胸部有孔的“穿胸国”等。明朝时,作家李汝珍以此为素材,写了《镜花缘》一书,讲述了林之洋、多九公、唐敖的航海奇遇。人们很早就传说海上有瀛洲、方丈、蓬莱三神山,其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其最早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海漫漫,直下天地旁无边。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即成仙。”历代文人醉心于山水,在汗牛充栋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中,写海的文字极为少见,反映出对海的冷漠。人们对海之美的真正认识,要晚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1893年,修筑津榆铁路的英国工程师金达发现了沙软潮平、气候宜人的北戴河美丽海滨。最先来享受这一令人愉悦的环境的是外国传教士、海关税务司、来华外交使节等西方人士。到1910年代,中国的官员、文人才跟踪而入。以后,接踵而有山东青岛、烟台、福州鼓山、厦门鼓浪屿等海滨,开始由外国人涌入。因此,可以说中国海之美的发现并获得青睐,是西风东渐的结果,是西方文化在华滥觞的又一体现。
对于北戴河由西人发现并发展为避暑旅游胜地,1921年,徐珂先生在其编著的《北戴河指南·序言》中感慨地说:“我国海岸线之长虽逊于英日,而欲求海滨避暑之地,易易耳。今乃惟以北戴河闻,岂国人囿于成见?亦若见贤焉而不能举?乃曰人才消乏,至今已极,命世者必五百年而始一见耶!吾于是为北戴河幸,幸得遇西人而得闻于世也。抑予犹有慨焉者,何吾国人之乏自觉性,不为主动而皆为被动耶!”
古尔蒙先生的困惑,徐珂先生的感慨,其实都反证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原理: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的,在看似偶然性的转折中,有着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自17世纪中叶,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以后,欧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它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自然经济桎梏,向海外寻找市场,开启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门。在这一背景下,海洋作为商品运输和对外侵略最重要最便捷的通道,受到空前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对海洋掌握程度和掌握能力的发展,大海的深广博大、青春活力和它强大的征服能力,与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理念与性格吻合一致,开始使大海成为资产阶级人物的审美对象。而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向沿海聚集,沿海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此时,海滨美丽的风光令人怡悦,亦成为大众的审美对象。由此,出现了海洋美学或海滨美学这一新的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自然美学的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重大事件。
海之美作为一种文化是会传播的,早在清光绪六年(1880),中国驻英国参赞黎庶昌就有《卜来敦记》(今译布赖顿)介绍了英国南部海滨布赖顿城的优美风光和旅游设施,及游人如织的盛况,认为其为“绝特殊胜”之地,令人羡慕。以后,中国文人亦移目光于大海,1910年,著名女诗人吕碧城写出了中国第一篇描写海滨美的散文——《北戴河游记》,以后,描写大海的诗文逐渐增多。
但是,人类对大海美的欣赏和亲近,却受到传统道德的束缚和抵抗。1907年,澳大利亚女郎尼特·凯勒曼在美国旅游时,第一次把裸露肩膀、大腿和手臂的泳衣穿到海滩上,结果被法庭控告为“公共场合猥亵暴露罪”。1930年,原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北戴河海滨公益会会长朱启钤的四女儿朱洪筠,穿西式泳衣在平水桥浴场游泳,结果舆论大哗,京津一些报刊大肆渲染,进行攻击,而她也作为中国身穿泳衣下海游泳的第一个女性而载入史册。1946年,美国在南太平洋比基尼岛举行了一次核试爆,法国设计师Loais·Reard将其新款三点式泳衣命名为比基尼(Bikini),在巴黎展出后轰动全球,并横扫50年代女性泳衣市场。它象征女人之健康、阳光和性感,它大胆暴露了女人美丽的酮体,成为女性现代与否的重要标志。其后,在欧洲又兴起裸泳的新潮,使人与自然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四、海与人生
大海独特的生命特征与它绮丽的多重美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当你站在海岸,眺望大海时,你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移植于大海,而与它相应契合,产生共鸣,体悟到许多人生哲理,而这些哲理又会内化为一种个人的乃至群体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哲学。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对人类来说,大自然是独一无二的母体和基础,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保证,而且是人类精神的基础,是繁荣文化,振兴文明的源泉。”
(一)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的精神
中国人历来以海形容人的肚量,所以有“海量”一词。战国时齐国上卿管仲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在《观沧海》诗中说:“日月之行,若入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歌咏大海,抒发自己的胸襟。历史上成大事的人,都是像海一样,有包容胸怀的人。从宏观地域上看,我国沿海一带的人,为人多豪爽大气,包容性较强,不欺生。从国内外看,沿海城市的人口都来自五湖四海,而使经济社会很快走向繁荣。所以,这些城市在总结自己的文明特质时,不约而同,将包容放在第一位置。
大海是联通五湖四海的,并不拘束于一隅,容纳吸收和交通构连是它的特性。沿海人民自古以来就从事海上渔业和海上商业活动。在古代,我国东南沿海以登州(山东蓬莱)、明州(浙江宁波)、泉州、广州等为始发点,就有通往朝鲜、日本、东南亚、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及西亚之波斯湾、红海等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通道,这些城市也成为我国最早沟通世界的商业中心。沿海人民“重土轻迁”“守土抑末”的观念较内地淡薄,从元明两朝始,东南沿海人民就携儿带女,冒着大海风浪,迁徙到东南亚各国,从事商业和出卖劳力的活动。正是这种开放观念,使华人足迹遍布天下。
(二)有大美而不言的品德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大海对人类的贡献无以言表,而从不表白,恰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群,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圣人做事,能体会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生长不加干预;生长万物,不据为己有;成就万物,不居其功。因为不居其功,它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灭。又说:“善行无辙迹”,做了好事不留下痕迹。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并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一个人,处在追名逐利的社会里,如能从大海的“大美不言”中汲取智慧,做到于利不趋,于失不馁,于得不骄,抗拒物质情欲的诱惑,进入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事业有成的人。
同时,我们从大海运行中,还学到了道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对于“无为”,哲学家冯友兰在他的《新世训》一书中释为“率性而为”,“顺理而为”,即遵循事物的性质和道理去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释为“遵循事物的内在法则,不做违犯自然的活动”。这样才能“无不为”,即有所作为。建国以来,我们做过许多违背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事情,受到严厉的惩罚。今天,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治国理念,从而回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轨道上来。
(三)丰富多彩的人生启迪
作家秦牧在《海滩拾贝》一文中说:“一个人在海滩上走着,多多地看和想,那情调很像走进一个哲理和诗情的世界。”会有许多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1990年,杨澜来到北戴河,她观看阳光下的海水,时蓝、时黄、时绿;时而平静,时而腾起彩浪。由此心中燃起渴望,想人生如果也能像大海这样多姿多彩该有多好。她不甘平庸,此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节目,1994年获得金话筒奖。1997年7月,她加入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紧接着被选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校董。1998年,她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1999年10月,她组建了“香港阳光传媒集团”,任董事会主席,持有几家亚洲地区媒体类企业股份,成为媒界尊神。
台湾作家席慕容,在海边拾到一个很小的美丽的贝壳,她感到它的魅力,写道:“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人的生命比蛤长,我们是否应用自己的能力,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这是一个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由此,她将文章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一丝不苟,获得海峡两岸读者的欣赏,拥有了广大的读者。
著名诗人艾青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坚强地与命运做斗争。一次,他在海滨观海,看到岸边礁石被海浪冲击得千疮百孔,却仍在坚守。感而写出《礁石》一诗:“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无止的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片,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通过歌咏礁石而展示了诗人自己的胸襟、意志和人格。
诗人辛人有感于海上舟船的命运,而写有《船的悲剧》一诗:“船,应该航行在海上,张一片帆投入深沉的蓝。虽然希望和绝望在周围摇荡。……船呵,应该在海中前进,或者沉沦,或者让浪涛撕裂,成为狂欢的碎片。如果躲在避风港中死亡,腐朽在韵律的鼾声中,何其悲哀!一只船。”反映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诗人绿原在《航海》诗中写道:“人活着,像航海。你的恨,你的风暴;你的爱,你的云彩。”说明人生只有经历时而平静时而狂暴的爱恨交织的航海般的生活,才有价值,令人回味。
诗人臧克家的诗《海》,寓哲理于激情,“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在取其象征意义上,把海作为一种渗透于生活之中而无所不在的精神来讴歌,视海为生命力量的标志。
(四)大海乃文思之奥府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若乃山林泉壤,实文思之奥府。”明朝文学家张鼐在《程原迩稿序》中说:“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宋朝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行”的理论,认为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而气乃由“求天下奇闻大观”中得之。所谓“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如此,才能使文章达到“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的境界。
大海为天下第一辽阔雄奇之景,历史上曾有少数文人钟情于它,写出过杰出作品,如张融之《海赋》,汉末曹操之《观沧海》,明李汝珍之《镜花缘》。当19世纪初叶世界进入海洋时代以来,一些文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大海,从中寻求创作灵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之作。在国外,如前述德国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旅行记》、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法国作家古尔蒙的《海之美》、米什莱的《海》;传颂一时,反映革命者激荡情绪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1952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发表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近代以来写海的诗文层出不穷,如汪静美的诗《海滨》,郑振铎的散文《海燕》《A LA MER!》,徐志摩的诗《海韵》,及前述艾青、辛人、臧克家等诗人的咏海诗篇。1954年,毛泽东写下词作《浪淘沙·北戴河》,面对“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海涛巨浪,诗人心潮澎湃,抒发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革命豪情,被人称为可传之千古的诗篇。
这些诗人从大海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大海的乐音,书写出心中的情志,它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深刻地体味到大海的诗意和人生的情趣。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所感受到的美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对海之美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十分肤浅的。有人说美乃邂逅所得,亲近所得,如果要真正认识海之美,就要多多地亲近它,所谓“日久生情”,才会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
(王凤华,秦皇岛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原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