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为老呔作家竖起了一座共同的丰碑——《老呔作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5-10 17:22:53

 
  前些天,杨立元教授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老呔作家论》已经完稿,嘱我为之作序,随后将书稿通过邮箱传给了我。
  我心头为之一震。记得还是在去年下半年,他才跟我说要写这样一部书,时隔仅半年多,洋洋五十余万字,居然大功告成,这实在是够快的了。要知道,他是不可能集中大部分精力来写这部书的,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学校教书,给学生们授课。
  我先是看了看目录,将书稿从头到尾粗略地翻了一遍,而后便逐篇逐页地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全书取材翔实,论证精辟,语言华美,富有感情,全面客观地评介了老呔作家的创作成就,深刻系统地总结了老呔文学的历史渊源、形成条件、发展规律和主要特征,有声有色地绘制出老呔文学系的清晰版图和勾画出老呔作家群的形象谱系,在滦河中下游广袤的文学原野上为老呔作家竖起了一座共同的丰碑。这部书,无论是在哲学质量、美学容量上,还是在理论创新、学术价值上,都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书中评论的五十余位作家,有的是老前辈;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虽不相识,却已久闻大名;有的未曾谋面,也未有所闻。读了立元此书,我对诸位作家有了较多的了解,也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学识、才华和成就所感动。即便是不认识的朋友们,也让我这个客居石门的游子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他乡遇故知”和似曾相识的感受。而这种感受,非同道者是很难体会得到的,非老呔人也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老呔是自清代以来许多外地人对昌黎、滦县、乐亭三县以及后来从这三县分划出去的滦南县、曹妃甸新区居民的习惯称谓。老呔繁衍生息的地方,衔巍峨燕山之余脉,导蜿蜒滦河之归程,拥五谷丰茂之平原,处浩瀚渤海之臂弯,雄伟奇丽,造化独钟。当年魏武帝曹操经临此地之碣石山时,曾为其壮观景象而倾倒,挥毫写下《观沧海》著名诗篇,至今传诵不衰。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老呔家乡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那长河流贯的灵气,大海搏动的胸怀,高山挺立的硬骨,平原焕发的生机,孕育和培养了老呔人极具特质的优良品格和聪明才智。他们不仅看重实业和物质,而且看重教育和文化;他们不仅热爱故土和家园,而且关心民族和国家。近现代以来,老呔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国家栋梁、科技人才和文化名人,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和“东方的莎士比亚”成兆才便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老呔有着深沉厚重的文化传统和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他们创造了在现代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评剧;创造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与西北牛皮影并称的滦县驴皮影;创造了小段称雄诸类曲艺的乐亭大鼓;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昌黎地秧歌。在这样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如此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老呔家乡不仅造就了许多民间戏曲、皮影和说唱艺术的表演家,也造就了许多文学作家。仅立元在《老呔作家论》“总论”中所列举的作家就有百位以上。老呔作家这种灿若群星的形成和发展现象,堪称地域作家群体的一道亮丽风景。
  老呔作家从小在家乡的泥土中深深扎根,喝着滦河水长大,说着呔声呔味的委婉如歌的方言,关注着自己心中割舍不下的那些人和事。他们在文学创作的田野里辛勤地耕耘着,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戏剧,或评论。他们热爱家乡,牵挂乡亲,把太多的汗水、心血和感情洒向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在他们的作品里,有着家乡的今昔,有着社会的变迁,有着历史的沧桑,有着百姓的甘苦,也有着作家自身那撕心裂肺的恸哭和开怀大笑的快语。他们纵情地讴歌着自己的所爱,冷酷地鞭挞着自己的所恶,深深地寄托着自己的向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心底铭记的,是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他们感情上难忘的,是家乡故土和父老乡亲。不少老呔作家在关注家乡的同时,也关注着其他地域,作品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泛,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根基仍在故土,他们永远是老呔的子孙、滦河的儿女。
  老呔中涌现出这么多的作家,是冀东之幸,河北之幸,也是文学创作事业走向繁荣的一个亮点,应该是一件可圈可点的事情。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老呔作家竟从来没有作为一个群体引起文学界特别是文学理论界的注意。尽管在老呔作家中,有些人已经很有名气,也得到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诸多好评,但都是作为个体出现的,而不是老呔作家这个群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立元这部《老呔作家论》,为弥补这一缺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明确地提出了“老呔作家群”的概念,在文学理论界首次将老呔作家定位为一个地域作家群体。他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广度,对老呔作家从整体和个体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使文学界和关心文学事业的人们对老呔作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印象与看法。他对老呔作家的研究和评论,还会促进文学界对老呔作家的关注、重视和扶持,这对老呔作家和老呔文学的发展与兴旺,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助力作用。
  立元不是老呔人,但他是老呔的近邻。他的家乡丰南区与老呔生活区域毗邻,在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特征上,与老呔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使得他对于老呔有着局内人一样的感受、体会和了解,也使得他对老呔作家怀有深情。立元是一个善于从宏观上、地域上、群体上观察、发现和提出文学理论观点的学者。2011年,他在《滦河作家论》一书中,提出了“滦河作家群”的概念。这次他又提出了“老呔作家群”的概念。这些概念,都具有首创性,都做到了有论有据,自圆其说,并为文学界所认同和接受。立元这种理论创新勇气是非常可贵的。作为朋友,我由衷地为他的成就感到高兴,为《老呔作家论》的问世感到欢欣。作为老呔作家的一员,我很想对立元说一句感谢的话,我觉得,这肯定也是众多老呔作家的共同心声。
  我与立元结识较晚,但性情相投、人格相似,颇有一见恨晚的感觉,是文学使我们成为知心朋友。我深深为他任劳任怨、不遗余力地为地域文学写史、为地域作家作论的写作精神所感动。在短短的几年间里,他先后写出了《唐山作家论》《滦河作家论》《丰南作家论》《开滦作家论》《丰润作家论》,如今又写出了《老呔作家论》,完成了地域文学系列的建构,计三百余万字,令人钦佩和叹服。可以说,正是这些书的出版,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地域作家的风格特点、继承和弘扬地域文学的风骨精神、促进和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繁荣,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立元有学者的襟怀、作家的情怀,为了家乡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鞠躬尽瘁地奋斗着、奉献着。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燕山风骨、滦河精神,看到了一个文人的气性和品格。他有着如同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里外如一的美质。在这里,我想代表家乡的作家感谢他为家乡的文学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说一句:“谢谢您,立元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