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文化研究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0 09:10:35
滦河文化研究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祝贺《滦河文化概览》出版
王士立
在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由主编刘向权,副主编韩永成、王义钧编撰的《滦河文化概览》出版问世了。可喜可贺!该书以洋洋150万字的鸿篇巨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滦河文化的内容,令人叹为观止。它是滦河文化研究10年的总结,是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在滦河文化研究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滦河文化的研究已由个别文化内容的单项研究,进入对滦河文化体系的综合研究,并初步构建了滦河文化体系。学会的团队攻关作用明显,更加突现了学会团体存在的学术价值。
《概览》一书内容宏富,体系严谨;既作了逻辑分类研究,又进行了历史发展的研究,展示了滦河文化的立体空间,它的历史长度、内容宽度和发展高度。
一是滦河流域地理环境的研究。开篇刘向权会长的《千古滦河》,详细叙述了滦河的源流,勾画了一幅风情奇异的千古滦河的图画。不仅呈现了母亲河的奇妙的自然景观,同时揭示了丰富多姿的滦河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我们要摒弃机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观,但历史唯物主义从不否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于不同文化类型的生成及其发展趋向,具有重大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滦河流域形成了粟作农业和游牧业两个主要的经济文化区;又产生了草原型、山岳型、河谷型和海洋型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从《千古滦河》一文中可找到答案。
二是对滦河文化创造主体的研究。文化是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滦河流域人类历史的起步,便是滦河文化的源头。因此研究滦河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深入研究滦河文化的创造主体。滦河文化是多民族交融一体的文化,又是吸收了多个地域文化的综合文化。各民族的土著民众与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是滦河文化的创造主体。《概览》中《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两篇文章集中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民族文化》一文深入研究了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契丹、库莫奚、敕勒、女真、蒙古、满族等11个游牧(猎)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民族特征。作者写道:“滦河流域曾有那些古代少数民族纵横驰聘于这片沃野,……每个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衰亡过程,都是亘古烁今的文化史。”(第128页)充分证明滦河流域先后生存的22个游牧(猎)民族与华夏族——汉族同是滦河文化的创造主体。《移民文化》一文旁征博引,搜罗宏富,颇有功力。详尽叙述了先秦至清朝历代纷乱复杂的移民文化,并深刻分析滦河流域双向移民的特点与影响,不仅是外域文化对滦河文化的影响,滦河文化对外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线索清楚,见解深刻,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力作。
三是对滦河文化内容进行纵横两方面的研究。滦河文化是滦河流域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它是包含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若干门类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同时各个门类又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概览》一书将逻辑分类研究与历史发展研究结合起来,体系严谨;基本上做到要事不丢,点面线一体。
从纵的方向来说,滦河文化源远流长。以承德市隆化县隆化镇头道营后街遗址文化发端,至今已有20万年。滦河文化是从隆化县隆化镇头道营后街遗址文化至现代曹妃甸文化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概览》记述了20万年的沧桑巨变,表现了滦河文化的历史长度。本来,人们对于远古历史的认识比较渺茫,但是《概览》书中一篇《考古文化》,一篇《远古文明》,为人们描绘了远古社会的基本轮廓。《考古文化》历数了滦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直至辽、金、元时期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滦河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远古文明》一文叙述了滦河流域迁安地区的黄帝文明,展示了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使人们眼前一亮,为研究滦河流域的远古文明作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新的思路。
从横的方向来说,滦河文化是包含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若干门类互相联系的一个大面,《概览》一书撮其精要,展现了博大的滦河文化的基本内容。对农、林、牧业,工业、商业、海洋渔业、海港运输业等物态文化,对宗教、文学、艺术(含建筑)、教育等心态文化,对生活习俗等行为文化,对各种制度文化和地震等社会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现了滦河文化的内容宽度和发展高度。每篇文章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认真考证史料,各有独到的见解,如工业文化、文学文化等;不乏精彩之作,读来引人入胜。
四是一些文章探讨了滦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概览》一书以记述历史为主,展示了滦河流域多层次的文化形态;又史论结合,评点是非,深入探求不同层次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奋发有为的奉献精神、为国分忧的兼济精神、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边塞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是:希翼依靠长城边塞调节民族关系,实现和平相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层次文化的精神内涵汇聚了这个层次文化的精华,负载着滦河民众的价值取向和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是引领滦河流域人群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传承这些精神可以达到资治、育人的目的,为现实社会服务,成为社会发展不竭的内在动力。
本书虽是众人成书,各出机杼,但全书贯通,体例和文字风格基本统一,也是值得称道的。
出版此书,首先应该感谢主编刘向权会长,副主编韩永成、王义钧两位秘书长的辛勤工作和组织之力。各位作者也功不可没,《宗教文化》的作者常念居士,夜以继日赶写文齐,患上了脑血栓住院抢救,最后无力整理书稿,韩、王两位副主编把电脑拉回家中帮助整理。这就是我们滦河文化研究会的学者崇高的研究精神,我向他们致敬!
当然由于滦河文化内容的博大,只靠一部《概览》来反映显然是不够的。但此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传播滦河文化,推动滦河文化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奔腾不息的滦河水哺育我们成长,辉映千古的滦河文化给了我们智慧,滦河文化研究的第二个10年将更加辉煌!
作为书评也谈点本书的不足。一是开篇可有滦河文化内容概述;二是名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者)文化应有专节叙述;在滦河文化体系中,名人文化应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农牧文化相比其他门类文化内容嫌略;四是红色文化定位欠准确;五是有些文化内容尚需挖掘其精神内涵,为现实服务。但瑕不掩玉,本书的贡献和影响是主要的、深远的。我由衷地为本书的出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