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十年硕果赤子觞——祝贺《滦河文化概览》出版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0 09:10:45
  
十年硕果赤子觞
——祝贺《滦河文化概览》出版发行
  潘  石
  10年前,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初,与它的发起人一样无人喝彩。在疑惑观望的目光注视下,满怀赤子之情的发起人和陆续加入的拥趸们,辛勤耕耘,默默前行。10年后,滦河文化研究会在河北省社科界竖起一杆大旗,猎猎有声。40余期会刊《滦河文化研究》和8册《滦河文化丛书》,以及一系列研讨会、学术成果报告会,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蔚为大观,风生水起。日前,又出版了集10年研究成果之大成的《滦河文化概览》,全书22个篇章,150余万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可谓洋洋大观,硕果累累。
  这部由刘向权主编,韩永成、王义钧副主编的巨著,辑入了滦河流域21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文章。内容涵盖考古、历史、地理、方志、宗教、民族、建筑、民俗等诸多学科,上自远古,下至当代,从地理的、自然的滦河,到文化的、社会的、精神的滦河,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既色彩斑斓又深远厚重的滦河文化画卷。就滦河文化研究而言,这部著作是为滦河文化立言立论并为之解构的空前之作。从中华民族大河文化的大背景来说,《滦河文化概览》的出版发行,是注入这条大河的又一弯清流。内容丰厚、立论坚实、见解独到,融学术性、史料性为一体,是这部著作的突出特点。
  滦河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一项事业,但是滦河文化的生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蜿蜒浩荡888公里的滦河干流,汇入支流500有余,流域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滦河文明,既有融入其中的同一性、整体性,又有个性鲜明的地域性、独立性。北方民族文化从这里向中原挺进,中原文化又从这里向北方发展,并在这里沟通、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滦河文明。考古发掘已经证明,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文化活动。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遗址,遍布滦河流域。存续了千年之久的孤竹国,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孤竹文明;强盛一时的契丹文明,在这里诞生存续;这里还是中华始祖黄帝的故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族发祥地。在近现代,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的煤矿和最早的工业专科学校——唐山路矿学堂、第一个铁路工厂、第一座铁路客站,以及在这里诞生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还有近代工业文明催生的唐山、秦皇岛两座城市,等等。滦河文化研究,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文明厚土之上,独占诸多先机。1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以及热心于滦河文化研究、在不同学科执独到见解的专门人才,参与到滦河文化研究中来,为这一新兴的、充满生机的事业,贡献出他们的学识和才智。《滦河文化概览》,就是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同时也是对未来滦河文化研究的一个奠基。
  滦河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与其他很多地方的地域性文化研究相比,起步较晚。尽管已经跻身于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但身姿还不够鲜明高大,个性也有待于雕琢打磨。特别是在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学术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规范提高。从研究队伍与人才方面来讲,也有人员老化、参与者不够广泛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有志于滦河文化研究事业的有识之士自觉不足和力求突破的。对滦河文化的独特性与中华民族大河文化的整体性探求,对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与价值的探求与认识,对滦河文化研究现实意义的发掘与定位,等等,都是滦河文化研究者们承载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滦河文化概览》的出版发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示了它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一个滦河文化研究的参与者,借此机会,向辛勤耕耘10年,并广布硕果的老先生们,表示由衷的崇敬和应有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