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文化的一面旗帜——沉痛悼念董宝瑞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2 08:11:30
中国文人素有悲秋之说,今年我的心境亦如此。10月30日,我的好友、河北师大教授陈超不幸身亡,离我们而去;11月6日,我的师友董宝瑞兄也因病不治在北京离世。一桩接一桩,我的心情十分悲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与宝瑞兄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多年来,感情甚笃。每一次见面或通话,都倍感亲切,仿佛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但都是文学或文化的事情。去年参加滦河文化节,我看他脸色不好,劝他检查一下身体,要少抽烟,他答应着。春节前,在滦南县城召开我的《老呔作家论》研讨会,他与昌黎老奤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砚金与会,我看他脸色愈加不好,问他身体如何?他说已经拍片了,肺部有阴影。晚上,他给我打来电话,说是检查结果出来了,是鳞型肺癌。我劝他不要着急和担忧,因为我哥就是鳞型肺癌,已经活了12年了。我劝他立即找北京广安门医院的专家朴炳奎,我哥就是他给治愈的。接着,我立刻联系我的大学同学李庆玺,他也是肺癌,而且已经痊愈,也是找的朴炳奎。我让宝瑞兄与李庆玺联系,他们也十分熟悉,当年李庆玺也是宝瑞兄重点培养的作者。后来,宝瑞兄去了北京女儿家,隔三差五地我们发短信联系,他说挺好。我也时常关注他的博客,看到他的动态,有些放心。后来,听苏君礼兄说,宝瑞兄的肿瘤已经转移,我预感有些不好,一方面为他祈祷,一方面相信他还能活下去,因为鳞型肺癌较之其它肿瘤的存活率还是比较高的。11月6日晚,苏君礼兄发来短信,说宝瑞兄已经去世。我沉默不语,泪水盈眶,许久才从椅子上站起来,在阳台上遥望北京方向,祝他西行一路平安!
屈指算来,我与宝瑞兄相识已经是36年了,那时我还是个青涩的文学青年,而宝瑞兄风华正茂,而如今我已临近退休,而宝瑞兄已经离世,不禁慨然长叹。
与宝瑞兄相识,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第一次参加高考,但因为填报的志愿太高没被录取,1978年虽也填报志愿过高却写了服从分配,致使我去了一个十分不愿意去的学校——河北师大昌黎分校(后来并入唐山师专),但却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文学之梦。我每天泡在图书馆,徜徉在文学天地里,有了文学创作的冲动,先是在班里成立了《掇英》编辑部,后又在全校组建了《碣石》文学社。创办了《五峰文艺》,这是因为昌黎有著名的五峰山,故因此而起名。没有油印的条件,就将稿件贴在木板上,按时出版。这个举动不但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曾在《唐山日报》当过副刊编辑的宝瑞兄很看重我们,来学校看望我们,还经常邀请我和李庆玺参加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那时我记得昌黎青年作者中还赵润明和徐肃慧。他将我们的稿件收入他们编辑的文学作品集中,并向报刊推荐。我的小说《“炮筒子”队长》刊登在《唐山日报》1979年11月3日的副刊“春雨”显要的位置上,占了半个版面。用欣喜若狂形容自己的心情有点过分,但确实很激动。这在同学中也引起了一些轰动,因为那个年代人们把文学看得很高尚。后来,我又有一些作品陆续刊登在《唐山日报》等刊物上。正因为这个缘故,使我更加热爱文学。宝瑞兄不断地给我加油鼓劲,悉心指导。后来79级的张力入学后任副社长,我们两个有相同的工作经历和相通的文学情感,均是从仕途考上大学并走上文坛的。对这段经历张力后来回忆道:“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我们共同发起组建了碣石文学社,立元同志任社长,负责小说和文学评论,我任副社长,负责散文。那时写了稿件,没有地方发表,我们就办起了板报,借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在昌黎五峰山写下《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中即景》等著名论文及游记、诗等文学作品之意起名为《五峰文艺》。没有油印的条件,就将稿件贴在木板上,按时出版。这个举动不但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说的就是昌黎文联,尤其是宝瑞兄他们对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后来考虑要扩大文学社影响,我们又吸收了中专班的关仁山。这是因为关仁山是我的同乡,实际就是一个村的。他在书画上颇有天赋,经常帮助我们设计版面和抄写稿件。宝瑞兄对仁山也十分关注,尤其是我毕业离开昌黎后,仁山接手文学社,宝瑞兄与他的来往就更多一些。大学毕业时,因为文学的缘故我留校任教。张力先从基层干起,逐步高升,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常委、纪委书记,但他依然对文学充满热情,将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在工作中。关仁山现在已是著名作家、河北作家协会主席。《河北文学志》已将“五峰文艺”文学社收入其中。
我到唐山师专任教以后,因为那时唐山市与秦皇岛还没有分开,我与宝瑞兄也时常有些文学活动。尤其是我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河北省美学学会,并与宝瑞兄一起被选为理事,这样我们的活动就多了起来。近年来,因为我写《滦河作家论》《燕山作家论》等书,在如何入选和评论秦皇岛的作家作品中,我经常征询他的意见,并以他的意见为主,还合写了一些评论,如对昌黎农民诗人宋作人的评论等。
宝瑞兄是一个全才或曰通才型作家。他勤于创作,也精于治学,是一位涉猎广泛的“杂家”,走的是一条融写作与治学为一体的“作家学者化”之路。多年来,他不仅创作了不少闪烁地域灵光的文学作品,也写出了有相当数量的学术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其中包括李大钊研究、地方史研究、碣石考辨,以及党史、文史研究等诸多方面,庞大博杂,令人称羡。他是研究李大钊和碣石文化的专家,成就卓著。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秦皇岛思绪》,《燕山漫步》(与人合著),长篇纪实文学《性乐山人》,文化史、党史著述《李大钊与五峰山》《碣石纵横谈》,发表了数百篇研究文章,还曾参与长篇电视连续剧《冀东烽火》的创作,尤其是宝瑞兄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深入、深刻、深邃,几乎无人能及,成为昌黎文化研究的一面旗帜,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各级部门的重视,他曾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美学学会理事,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第三届副主席),秦皇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二、三届副主席),秦皇岛市孤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秦皇岛市徐福·碣石研究会理事,秦皇岛市海文化学会理事,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并长期担任昌黎县作家协会主席。
宝瑞兄是一个积极培养、扶持人才的伯乐型作家。1985年2月,昌黎县文联重新组建,他被任命为负责日常工作的秘书长,着手创办了颇有地方特色的《碣石诗报》。在此前后,他起主导作用,竭力推动全县掀起大办业余文学社团热潮,先后在一些乡镇、学校、街道、厂矿建立有30多个业余文学社团,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他着力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推动校园文学的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市、省,乃至全国一定范围有影响的文学新人,使昌黎文坛涌现了孟黎(李翠华)、一笑(肖沛昀)、苏婷、林闻(王晓燕)、呆呆(梁桂梅)、张艳丽、邢晓静、田再学、张晓红、杨丽辉、赵琳、杨宝成、李瑞金、丁爱敏等在省内,乃至全国一定范围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和中学生诗人,其中中学生文学新秀林闻在1991年第9期《散文》头条位置发表了散文处女作《静静的栗园》,先后获得河北省“金牛”文学奖和“明珠杯”散文名作奖,散文集《洗澡的麻雀》获得“冰心散文奖”。当时,经他发现和培养的文学新人起点较高,特别是中学生文学新人,接连在《诗神》《儿童文学》《中学生文学》和《开拓》《当代》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产生的影响很大,引得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语文报》于1991年12月特意推出“河北省昌黎县中学生文学作品专号”,集中评介了13个昌黎新、老中学生文学新人的作品。1989年夏天,他联系和协助《诗神》编辑部和《农村青年》《中国残疾人》编辑部,与昌黎葡萄酒厂、昌黎县啤酒厂联合,分别举办了“昌黎酒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碣石杯”全国农村残疾青年有奖征文活动,对昌黎的文学青年鼓劲,添加动力,并在全国一定范围形成了很大影响。时至今日,昌黎的作家如渤海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没有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这在其他县区是少有的。
宝瑞兄是一个高度关注、投身地方文化建设的作家。多年来,宝瑞兄热切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撰写了许多反映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并撰写有在《国际商报》《香港商报》和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的特写、散文等作品,其中有一些作品被辑入《河北风景名胜》等书。近些年,他还先后协助有关部门编印出《千古神岳碣石山》《碣石山旅游指南》《北国胜境——昌黎葡萄沟》《碣石山传说与故事》等图书,撰写有《李大钊故乡游》《昌黎风光通览》《华夏之路》等书稿,促使碣石山传说与故事成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9月,由他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昌黎卷》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自2003年起,他参加了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的筹备和组建工作,出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和《滦河文化研究》编委,致力滦河文化研究和弘扬滦河文化等工作。2006年8月,他又涉身孤竹文化研究,出任了秦皇岛市孤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多篇文章辑入《走近孤竹》一书。多年来,他还热心民间文学研究,致力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与同事先后编印出《昌黎民间故事卷》和《昌黎民间歌谣谚语卷》,其中由他主编的《昌黎民间故事卷》在北方七省、市民间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他还和同事编印出纪念昌黎解放40周年散文、报告文学、特写作品选辑《我爱你,昌黎》,编印出荟萃全县新、老诗歌作者优秀作品的《碣石诗选》。后来,他又领头采写数十篇报告文学、特写,先后编印出《个体劳动者之歌》《精明的昌黎人》《走在前列的人》等反映昌黎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文学作品集。
如今,宝瑞兄已经离我们而去了,长眠在山青水秀的碣石山下,可得日月之精华,采万物之灵气,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研究他未了的课题,写没有写完的作品。有一天,在我们与他相聚的时候,他会笑着对我们说:“我不逊色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