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发展 在保护中创新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01 16:54:39
在传承中发展 在保护中创新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发展、创新的对策研究
杨立元 杨 春 韩宏宇 杨 扬
一
河北省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形式多样的文化大省,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省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昌黎皮影戏等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8项,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已公布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648项(子项690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河北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河北的
历史见证和河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瑰宝。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理想、文化意识、审美追求、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实现河北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传承与弘扬燕赵文化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河北科学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历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在迅速构建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形态的语境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之与现代生活接轨、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契合已成为当务之急。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各种政治风潮和自然风霜雨雪的冲击下,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的命运一样,屡遭劫难,有的甚至是销声匿迹了。所以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保护、承传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河北对于非物质物化遗产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尤其是河北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全省文化系统开展了“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将传承、保护及发展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注意在发展中传承非遗,在开放中保护非遗,在创新中培育非遗,让非遗与时代一道前进,与生活一同发展。
二
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迫在眉睫。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缺少传承人才
在诸多问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当务之急。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技艺性非常强的项目,大都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教,有的甚至是独门绝艺,靠的是耳熏目染、日积月累,而绝非一蹴而就,所教者必须真心传授,倾尽所能;而所学者必须心诚志坚,持之以恒,浮躁和急功近利绝对学不来。现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都到了迟暮之年,无法继续从事创作,而现在的年轻人又大都不愿意从事此项技艺。所以目前最为突出和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获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东文艺“三枝花”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传媒的冲击,就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状,后备力量不足,队伍相对薄弱,演出市场日趋萎缩。演艺人员靠演出的收入已不能维持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有些艺人已更弦易辙从事其他职业,尚在苦苦支撑演出局面的艺人已寥寥无几。尤其是一些颇具造谐的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出现了“人亡艺亡”、后继乏人的现象。如乐亭大鼓,上世纪80年代初,在唐山市有五六百人从事大鼓艺术,而目前,尚能从艺人员不过几十人,年轻的大鼓演员也都在40岁以上,传承已出现危机。再如国家非遗项目乐亭皮影,要在2005年为去欧洲演出,曾在全市范围内寻找唱皮影艺人,只找到了20多人,且许多人年事已高。因生活无保障,许多年轻人不愿作技艺传承工作,致使乐亭县在全县招收乐亭大鼓学员无一人报名。所以,后备力量缺乏,尤其高端拔尖人才的匮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前所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非遗已是后继乏人,甚至是后继无人。
2.缺少资金保护
资金的匮乏几乎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瓶颈。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许多非物质文化产品得不到收藏和保护,如河北省和下属各个城市每年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钱很少。因为资金缺乏,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厂家停顿、下马。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遵化铁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遵化铁画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巧前代所未有”的绝技,并享誉海内外。郭沫若对此极为赞赏,并写下了“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的诗句。解放后成立了铁画厂,曾在上个世纪生意兴隆,90年代后期因资金匮乏,资不抵支,最终下马。现在只有遵化铁画的第四代传人洪鑫在独立支撑。现在一些传统工艺厂,其处境大都与遵化铁画厂相仿,或倒闭、或停产,大都惨淡经营、举步维艰。不仅如此,正在挖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因为缺少资金而不能顺利进行和完成。如唐山市丰南区目前已挖掘30多项非遗项目,如神话传说、故事、风俗民情、工艺美术、手工艺品制作等等。由于资金短缺,这其中的许多项目得不到深入挖掘、传承和提高。尤其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如果再不将他们的技艺传承下去,就有消亡的可能。如评剧中的“洪派”艺术创始人洪影(已经过世),因为没有资金扶持,多年来一直想整理、排练代表剧目而未能如愿。冀东民歌的传承人刘荣德也已经年近80,他会唱300多首冀东民歌,也是苦于没有资金把这些歌曲录音刻盘,使之传承下去。
3.缺少政策扶持
一些传统技艺和传统手工创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不可能用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所以很难大批量生产,也很难与市场接轨。因为没有政策的扶持,很难得以传承和延续。一些具有地域色彩和特点的曲艺,也同样因为缺少政策的扶持,而不能得以发展和繁荣。如冀东文艺“三枝花”中的评剧、皮影的一些剧团因为自负盈亏就难以为继,致使本地的一些有条件的年轻人不愿意学,外地有表演能力的演员不愿意来。
从去年开始,国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给予6000元补贴,但省市级传承人是没有任何补贴的。即使国家级传承人得到这些钱,对有的人说也是杯水车薪。如许多传承人没有资金来灌录唱片,留作资料,即使像洪派创始人洪影录制唱段也是自筹资金、多方求找。乐亭大鼓的国家级传承人何建春每年要为参观考察的人员演唱几十场,因为没有相关政策,使他得不到任何酬金,只是义务演唱。洪影传授弟子,也只是尽义务。
4.缺少利用和开发
虽然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较为丰富,但一些相关部门却缺少足够的重视。如有的县区迄今还没有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挖掘和利用上还是浅尝辄止,在资金投入上也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开发和发展上还明显不够,致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效益低、影响弱,没有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技艺大都以家庭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为主,只是承传于子女和亲属,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同时长时期的处于零零星星、小打小闹的散乱化的单兵作战的生产局面,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因此很难做大做强,同时也缺少研究、交流的平台,致使传承和发展受到制约。有些传承人苦于找不到市场,创作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和保护,也不能注册商标,只能靠个人关系找些销路,维持生计。对此,各级部门要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适时地加以引导和规范,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创造规模效益。
5.缺少基础设施建设
我省各县区普遍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使其很好地得以保存和展览。有的县区虽设有博物馆等场所,却没有存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位置,有的县区根本就没有建立博物馆,使得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民间。如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附设在唐山市群艺馆,各县区也是设在文化馆,大多没有固定的场馆、展厅,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产品因为必备设施而不能存放和展出。唐山市博物馆虽建有“冀东民俗博物馆”,但因地方窄小,也很少有人知晓。一些非遗的传承人在传授技艺时也没有固定的场地和院所,如“洪派”的创始人洪影和传承人张俊玲都分别带了许多弟子,但苦于没有排练场地,只能到处借找。
6.缺少专职人员
我省的一些县区迄今没有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即使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也只是附设在文化馆等单位,徒有其名。有的没有专职人员,只是兼职,如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仅有1名专职人员,而主任则由文化馆馆长兼任,这显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的重要性是不相符的。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笔者觉得应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制定相应法规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因而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各县区都必须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要独立出来,而不要附设在其他单位中。同时还要配备专职人员,专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等工作。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线索条目数量大,整理和传承任务较为繁重,应根据不同情况适时增加人员编制。非遗保护工作政策性很强,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出台关于非遗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得非遗保护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2.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设施建设
非遗项目分布面广,价值重大,保护责任十分紧迫,而非遗保护经费却普遍不足。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专款专用,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还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工作。同时,还要为传承人提供必要和必须的传承经费,使传承工作得到保障。也可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同时要加大设施建设,如各市要建设高标准的博物馆,以收藏和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精品;各县区要建立博物馆、保护基地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和音像的存放、保护和展览提供平台;有条件的村镇要建立民间博物馆和展览室,馆藏和收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调动民间力量,鼓励个人或单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场所、院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保护、发展、繁荣创造有利的条件。
3.积极开发利用,加强保护建设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像衡水老白干、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定兴京绣、大厂景泰蓝制作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唐山市鸿宴饭庄、乐亭县刘美烧鸡、玉田老酒厂、唐山市蜂蜜麻糖厂等一些有规模的企业效益较好外,尤其是威县土布纺织全县年产值可达2亿元,现有20多家土布生产合作组织。但其它像铁画、皮影雕刻、剪纸、面塑、泥塑、布浮雕、银器等制作均是个人的手工作坊、小店铺,没有生产规模。为了促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和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帮助其解决经费不足、销路不畅、开发不够等问题。可以采取政府投入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投资形式,也可以采取从不同渠道融资、吸纳,共同开发、利益均沾的办法。同时这些项目也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积极革新、不断丰富和提高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添加时代元素,提高设计、研发、制造能力,将其制作成为商务礼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打造成开放型、多层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以丰富我省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市场。
4.制定优惠条件,培养传承人才
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是当务之急。因收入微薄、前景暗淡致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继承,这样就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必须制定有关政策,予其优惠条件,使之得以积极培养传承人。大致可采取以下途径:(1)当地政府要鼓励老艺人、老工匠广收门徒,通过帮、传、带的方式培养新人,并在不断的培养过程中推进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利用有关艺术院校招收非遗项目的学员,不收学费,毕业适时安排到有关艺术团体工作。如滦南县的经验可以借鉴。(3)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部分中小学可以开设课程传授,积极培养后备人才。(4)人才可以就地培养,也可从外地引进人才,如评剧等艺术形式就可以从其他地区选拔、调入人才,为我所用。(5)全面做好非遗的文献性资料的挖掘、保存、保护工作。如成立非遗研究会,以此为阵地,吸收众多的艺人、热心人、青少年参加挖掘、保存、抢救艺术资料等方面的工作,鼓励新人新作,扩大艺术影响。(6)有关部门要按传承人级别确定传承任务,明确传习目标任务。同时传承经费要与传习成果挂钩。
5.设立奖励机制,扶持传承人员
现在一些传承人员因为生计所迫、难以为继,很难把项目做下去和技艺传承下去。因此要设立奖励机制,限于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有补助的现状,所以对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要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和扶持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贡献的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这些专门人才的积极性,使之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够走出困境、走向市场,获得一些收入,保障生活、发展项目。同时对“冀东三枝花”等文艺团体也要给予资助,对演员也要纳入事业编,使他们生有保障,演有条件,滦南县评剧团的方法就值得仿效。
6.调动各方力量,发掘非遗资源
我省有着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此要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搜集、发掘,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进行整理、普查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这既是建设文化大城、发展繁荣河北文化的需要,也是我们作为后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在底层,有的属于草根艺术,但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所以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尤其调动底层民众的积极性,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县区政府也要起到龙头作用,要由有关部门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规划,常规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抢救工作。
7.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宣传力度
针对目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较少,认识不足的现状,要充分发挥各级媒体和各个渠道的作用,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并积极推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打造声势、扩大影响。如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展销会、展览会(如泥人、剪纸、布艺、陶艺、铁画、葫芦烙画等);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表演会、经验交流会;也可举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的表演赛、友谊赛(如评剧、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唐海花吹、昌黎地秧歌、民间舞蹈等)进行经验交流,扩大宣传力度,促进人们对此的了解,增进对此的保护意识。
四
要有效地进行传承、保护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坚持“五原则”和做到“六结合”。
1.坚持“五原则”
(1)坚持在传承中发展的原则。传承是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目的和要求。只有发展了才可能很好的传承。(2)坚持在保护中创新的原则。非遗的传承技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创新才可能做到更好的保护,如果泥古不化、裹足不前,就会停滞甚至消亡,创新才是唯一出路。(3)坚持在培养中激活的原则。要保护和培养非遗,首先就要激活广大群众爱护和创作非遗的积极性,并使之蔚然成风。(4)坚持在扬弃中吸收的原则。在对非遗的继承发展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要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坚持在扬弃中吸收、在继承中创新。(5)坚持在普及中提高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中不断提高,所以要坚持在传承中普及和推广非遗,以不断提高非遗产品的美誉度。
2.做到“六结合”
(1)保护、抢救与利用、发展相结合。要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对非遗的发掘、发现、整理、创新、整合,并利用民间艺术团、民间工艺品制作单位等资源,加快加大对非遗中的一些民间工艺品(如皮影影人、牛角雕、泥塑、剪纸等)的创作生产能力,并加强对内对外的交流。(2)个人行为与国家行为相结合。有关政府部门要鼓励老艺人、老工匠积极创作,不断推进非遗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艺术团体进行成规模、成批次的制作,并运用非遗的“专项活动”“精品展演”等形式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民间艺术爱好者,培育现代人的非遗文化情愫。(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是根基,创新是灵魂。非遗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抓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文脉相承,保持与时代同步。非遗只有以创新为切入点,才能不断积厚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以推进非遗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和谐发展。(4)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与有关院校专门培养相结合。有关部门一方面鼓励非遗传承人以师带徒,通过帮、传、带的方式培养新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有关艺术院校招收非遗项目的学员(如“冀东三枝花”、吴桥杂技、昌黎地秧歌、蔚县剪纸、唐海花吹等),不收学费,毕业适时安排到有关艺术团体工作,在部分中小学也可以开设课程传授,积极培养后备人才。(5)就地培养非遗人才与引进相关人才相结合。对非遗人才一方面可以就地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非遗传承人对后备力量进行辅导讲座,组织非遗后备力量集中进行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人才,可以采取通过跨地区公开招聘和从全国各类文化院校引进两种途径,引进一批具有高学历和真才实学的各类文化人才,培养非遗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如滦南县为了解决评剧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面向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招收了17名演职人员。(6)领导积极引导与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非遗要传承发展,首先在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开发。如开辟少儿非遗培训基地,依托完善的设施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非遗艺术人才,在一些学校设立民间艺术专业班,招收艺术素质好的学生,部分中小学也可以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从少儿阶段就开始教唱民间曲艺(如“冀东三枝花”),培养民间艺术欣赏群体和后备人才。同时还要对群众积极引导和扶植,可以成立民间艺术团体和票友会等业余文艺组织,这些团队利用农闲和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使群众参与非遗文化活动蔚然成风。
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事,只有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措施,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