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唐山大地震史料研究及利用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01 17:50:54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唐山发生了一场举世罕见的7.8级地震,霎那间,地光闪射,震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这是一场罕见的天灾。震后的唐山大地,房屋几乎倒塌殆尽,农田淤满泥沙,水渠、水井堵塞,公路开裂,铁轨变形,桥梁损毁,全市交通受阻,通讯中断,供水、供电系统遭到破坏;震魔几秒钟的时间卷走了城乡24万多人的生命,造成16万多人重伤,轻伤仍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70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地震发生后,很多学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唐山地震史料,进行了地震学、地质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科学地总结唐山地震发生前后的各种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后减灾、抗灾斗争提供宝贵的借鉴。
  1、丰富的地震档案资料是唐山地震研究的基础
  地震历史资料大多来源于正史、国史、野史、方志、杂记、档案、报刊、碑刻及地震考察报告等各种历史文献。这些资料中有亲身经历或耳闻采访,有当时存史或事后追记,有因袭传抄或补遗填漏,内容涉及地震成因、地震前后和地震时的伴生现象、地震破坏及影响、救灾及重建等各方面。众多的资料中难免有不实之处,但经过系统地整理,客观地分析,却能够摒弃谬误,取其精华。多年来,唐山市档案局、唐山市地震局和唐山抗震纪念馆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1977年印制出版的《唐山地震调查总结资料选编(内部资料)》,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唐山地震进行了考察研究,是关于唐山地震最早的出版资料。1988年,唐山市地震局印制了《唐山地震科技志》,科学地介绍了唐山地震工作和群测群防概况、唐山地质构造及局部断裂构造、唐山地震特征(包括地震烈度与震害、震源机制与地震序列、大震前的异常状况)。1991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唐山地震奇事录》一书,汇集了大地震发生的种种奇异现象和事件,为人们研究唐山地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为人们探索紧急情况下自救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91年12月印制的《唐山地震震害调查报告》是有关唐山大地震最全面、最系统、最直接的一手数据,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资料。《唐山地震志》包含了唐山地质与历史,地震群测群防、地震伤亡损失、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等情况的内容,每个主题都有完整的资料,给后人留下了这场大灾难完整的信息。1997年,唐山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了《唐山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选编》(第一集·县(市)、区和第二集·部门、厂企),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地震应急、救灾与重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措施。2003年,唐山市地震局印制了《震前唐山市地区地震工作文件选编》,收集了1970—1975年间唐山市地震工作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工作计划、领导讲话等44篇资料,内容涉及地震实验计划、地震展览、城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等各个方面,为了解震前唐山地震工作提供了详实资料。除此之外,地震科学研究人员和摄影爱好者手中也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载地震的原始性资料和图片绝大多数为纸介质,很多已经发黄变脆或残缺不全,其中许多已成为了孤本,如果不加以抢救,这些资料一旦损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这部分资料的发掘和抢救,并通过汇总整理,使唐山地震相关资料已成为地震史料形成完整的地震科学史料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科学界对唐山地震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绩
  大震后唐山变成了人们研究地震的窗口,每年都有大批的中外专家、学者来唐参观地震遗址,考察地震特征,交流抗震救灾经验,研究地震社会学问题,并取得了重大成绩。这些科研成果是对唐山地震史料的补充,也是日后的地震研究的重要参考。
  (1)自然科学研究
  唐山大地震极大地刺激了这门发展缓慢、实践机会少、社会性又极强的地震科学。地震不仅是破坏之源,而且也是地质知识之源。唐山地震后各地专业的、群测的人员带来一些观测设备,电学的、磁学的、声学的都有,外国专家也一批批来唐山考察地震现场,他们为唐山的震灾所震惊。触目惊心的地震现场为地质学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有关地球的信息,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探索地球的组成及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唐山地震前,地震科学工作者对包括唐山在内的京、津、唐及其外围地区的地震背景、地震活动以及种种前兆十分关注。1976年初,国家地震局会商会认为,“京、津、唐、渤、张地区,1976年仍有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尤其是唐山与朝阳之间和京津之间”。然而,对地震预测的朦胧与求索之中,在没有任何临阵预报的情况下,唐山大地震真的发生了。这使地震工作者受到巨大冲击。唐山地震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个历史上不曾有强震记录的地方竟会发生7.8级地震?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前震活动?震前宏观前兆为什么出现的特别晚?7.8级主震后为什么会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余震空间为什么呈三个密集区?较强余震前为什么会出现地震活动与强度明显变化?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地震科学工作者对唐山地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深入开展地震精定位、地震重力变化、震源机制、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震源破裂过程、地震灾区区划图编制、余震破坏影响范围确定、地震社会学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研究唐山地震积累了大量的科学史料,而且对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述科研成果反映在《唐山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区现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唐山地震地面主破裂带及地震成因探讨》《从地震折射和反射剖面结果讨论唐山地震成因》等一千多篇科研论文和《唐山地震研究》《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唐山地震考察与研究》《地基基础震害调查与抗震分析:唐山地震调查报告》《唐山大地震震害》《唐山强震区工程地质研究》等有影响的著作与专题研究报告中。
  (2)社会科学研究
  唐山大地震后,有关地震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也掀起一个高潮。在地震灾害的社会学分析、震灾防御、灾时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相当规模的调查、分析、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科研成果,促进了地震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沿着学科分化和高度综合相互统一的方向发展,同时对政府作出防抗救决策、对社会有效应对灾害危机起了很大作用。1986年出版的《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开了对唐山地震社会学研究的先河。该书是为纪念唐山大地震10周年,在大量历史档案以及调查、访问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在这部著作中,根据唐山人民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巨大天灾的惨烈,记录了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记录了亲人解放军的深情厚谊,记录了全国各族人民无私的支援,记录了废墟上火热的重建,是对唐山地震及震后救灾与重建全面、系统的总结与论述。1988年7月28日至8月1日,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在唐山市召开。这次会议是涉及到有关地震的社会学内涵的首次全国性大会。会后出版了专题文集《地震社会学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地震社会学的理论建设、灾时个人与群体心理、行为研究,震后重组家庭、孤儿、伤残人等社会问题研究,震后人口问题及生态环境重建等有关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对我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9年2月出版的《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专著。作者结合唐山地震的经验和教训,紧密联系我国震灾防御实际,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地震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人的生存条件与震灾防御、震灾评估与分级、灾时社会行为与救济、灾后社会有机体整合及灾后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各方面的问题,对地震社会学在理论框架、概念体系和基本内容上都进行了深入研究。1993年出版的《无形的震害——唐山地震心理行为反应纪实》一书,以大量真实、生动的材料,详细记述了唐山大地震中人们心理行为的异常反应,为全面了解唐山地震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伤害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1996年出版的《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一书,是一部从全新的视角——文化角度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的专著,目的在于探求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书内容包括:地震文化的一般概念,诸如地震文化的理论内涵与研究任务,地震文化形态,地震文化与常时文化等;灾变心理与地震灾害观;震后生活方式的变迁;唐山城市重建的文化审视;唐山经济从废墟上崛起的启示;地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此外,《地震对策》《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城市地震对策》等专著,《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对比研究》《呵护心灵创伤 重建精神家园——唐山地震灾区社会问题研究》等科研论文,也收集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针对地震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3)文学艺术研究
  唐山地震发生后,许多文艺工作者以艺术家的眼光、运用文艺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唐山地震、地震引起的社会事件、人物命运进行了分析与思考。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蓝光闪过之后》,它借助当时很有限的特效,表现了地震的惨烈,着重表现了灾难发生后政府和部队的救援。这部影片在唐放映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场内发出呜呜的哭声。河北省地震局和唐山市地震局合拍了一部纪录片《幸存者》,通过大地震幸存者的回顾,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尤其是通过对大地震中与死神搏斗而赢得生命的回顾,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抗震自救办法。1986年,著名记者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问世,它不但描绘了地震的前因后果,展现了抗震救灾,还涉及到了人性的高贵和卑下。这部作品,曾经引起巨大轰动,至今也没有被超越,不断被再版。之后,对唐山大地震的文艺反映进入了一个沉寂期。只在1999年,出现过一部以地震中军人的牺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断裂带》,塑造了一个壮烈牺牲的英雄的群体形象。2000年后,随着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的迫近,有关的文艺作品开始爆发性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唐山作家关仁山和王家惠联合创作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又名《唐山之恋》),这部小说着重表现了个人痛感,以及对地震灾难性后果的诘问。在2006年,地震3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后,以“唐山大地震”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了井喷,其中有成贵民的《1976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三十个故事》、冯骥才的《唐山大地震亲历记》、李润平的《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张庆洲的《唐山警世录:7·28大地震漏报始末》。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摄制组制作了10集纪录片《唐山大地震》,以120多位幸存者的口述为主,着重表现了他们在当时和事后的经历。2010年,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又一部重要作品电影《唐山大地震》问世,这部电影通过一家人在地震后的悲欢离合,展现地震带给人们的余痛。这些作品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灾害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并本能地体现出人的善与恶、崇高与卑琐、信仰与怯懦、抗争与逃避、希望与绝望,在直面灾难,再现灾难的同时,也帮助我们反思灾难、穿透灾难,借由灾难去思索更多。
  3.唐山地震史料及科研成果的重大作用
  唐山大地震史料的系统整理汇编给现代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它使地震科学工作者能历史地分析唐山地震特征和唐山地质条件,为工程建设和防震抗震提供科学依据。
  (1)记录着震前种种异常现象的地震资料,能提供预防震害的有益知识,有助于做好震前预测。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前,附近各处的地面动物,凭借着神秘的感官,感觉到有灾难发生的可怕信息,并因此表现出种种反常行为:骡马逃亡、动物绝食、羊兔发疯、金鱼夜舞、飞虫聚会、蝙蝠白日惊飞、燕子出逃、黄鼠狼搬家等。地震发生之前,人们普遍感到呼吸短促,胸口堵闷,烦躁不安,坐卧不宁。一般伴随着闷热出现的是局部地区阵雨,但是夏季阵雨前出现的高层积云却没有出现。人们至今尚无法得知人类是否拥有某种特殊感官,能预知地震灾害的到来,但这些心理情绪的异常变化,似乎也能带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2)借助历史地震资料预测强地震发生重复时间间隔,做好灾害预警,提高防灾意识。唐山自古以来就是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1984年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同志利用唐山重建开挖土坑这一有利条件,在市近郊南、北、西三个方向发现了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是喷水冒砂,变形层位与地震小断裂等。中国建筑科学院的同志也在地基勘探中发现此类现象。在中国地震目录第二集分县地震目录中记载了唐山地区252次地震。截止到唐山7.8级大地震之前,先后发生过M≥4.75级的破坏性地震就有15次之多,其中2次6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滦县附近。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的起伏与华北区域的强震活动是相互呼应的。1679年9月2日,唐山以西110公里三河、平谷发生8级大地震,影响唐山一些县区受8—9度震害;1880年滦县发生5级地震;1888年6月13日,渤海发生7.5级地震,震中距离唐山140公里,滦县、昌黎等地房屋倒塌不计其数;1935年1月19日,唐山市区发生4.7级地震;1945年9月23日,滦县发生6.25级地震;1970年丰南发生4.8级地震,1974年昌黎海边发生4.8级地震。丰富的地震历史记录资料,对地震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地震工作者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本地地质构造条件,确定强震的间隔期,并推断下次强震发生的大概时间、地点和强度。从而做好灾难预防准备,使灾难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借助于历史地震资料获得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产生的破坏不仅影响发震地点,更是一个大范围的震动灾难。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地震动向四周发散逐渐衰减,在一定的衰减范围内都能造成灾害。唐山大地震的破坏范围非常广。地震十一度烈度区东起开平区的越河乡,西至土产仓库、梁家屯乡,南到女织寨乡,北至煤研分院、贾各庄一带,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房屋倒塌和严重破坏率为95.35%,震亡人数占总人数的15.53%,重伤人数占总人数的12.56%;十度烈度区东起古冶,南达丰南稻地镇,西至兰高庄,北到傅家屯乡,总面积370平方公里,房屋倒塌率和严重破坏率分别为为76.27%和10.58%,震亡人数占总人数的9.57%,重伤人数占总人数的5%;九度烈度区东起滦县雷庄,西至天津宁河县岳龙庄,南至丰南县小集,北到丰润县新庄子、李庄子,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房屋倒塌率和严重破坏率分别为75.61%和15.02%,震亡人数占总人数的5.15%,重伤人数占总人数的3.62%;八度和七度烈度区面积依次加大,震害依次减弱。根据大量地震记录数据,建立全面反映空间地震特性、统计性较好、物理意义鲜明的空间地震动衰减规律,并确定相应模型设计参数,对于以后的灾害预测、灾害评估和灾害救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利用历史地震史料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建立健全灾难预防体系。灾难也是对灾难预警系统、灾难管理和政府应变能力的考验。通过对地震史料和科研成果的整理和研究,根据对地震破坏现象的描述以及等震线形状判定震源性质,对不同形状的等震线,分类研究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确定各级地震相应的破坏区烈度,对于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掌握本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情况以及历史的变迁过程,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区和城市的地震灾难预防体系。
  4、地震遗址保护与开发取得新进展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地震使唐山市受到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十中的甬路、房基、地下管道错动,吉祥路和唐柏路牛马库院内树行错动及唐山陶瓷厂办公楼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然而,由于保护不善,遗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就已经被拆除。目前保存下来的有五处。1986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唐山市中心建立“唐山抗震纪念碑”,以纪念唐山地震和广大军民英勇抗震的事迹。近年来,唐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唐山地震遗址的保护,注重对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现状
  ① 唐山市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震前震后状况
  该地震遗迹位于唐山市路南区唐山机车车辆厂老厂南院,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跨,东跨长150米,宽18米,高15. 61米;中跨长162米,宽18米,高12.22米;西跨长144米,宽24米,高12.45米。该遗迹地基为砂质粘土,采用钢筋混凝土杯型柱基,共118个。其中部以北基底标高均为地平负1.7米,中部以南基底标高由西向东依次为地平负2.3米、3.5米、2米、2.54米。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该车间的两端墙柱倒塌倾斜,屋架大部分落地,仅中间支柱未倒。当时在此上班者21人,震亡11人,重伤3人。另外,车间内天车、电炉等设备40余台受损。其南侧烟筒原高35米,震毁残留19.1米。该遗址为厂房车间建筑震损的代表,其破坏特点可为公用厂房车间建筑抗震设防提供研究资料。2006年4月,唐山市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地震遗址,为唐山市民提供一个祭奠地震罹难者的场所,在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处,辟建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并建筑了一座长三百多米的地震纪念墙,用以镌刻祭文和罹难者姓名。 
  ② 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遗址
  河北理工大学的图书馆作为地震遗址完整地保存下来,该遗址前方的纪念碑被设计成书卷式,碑上刻着日历图案,时间是1976年7月28日,整座图书馆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发生了错综的倒塌。西部分由北向南倒塌,原先的房顶倒塌平铺到南边的小路上。中间部分垂直下落,东部东山墙倒塌,主体直立保留下来。而书库的第一层在强烈的地震波中被彻底粉碎了,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原来的二、三、四层。原来的四层楼变成了现在的二层半,并且楼的整体向北偏东方向位移了大约1米。楼内的墙体几乎全被摧毁,整体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③ 唐山十中遗址 
  原唐山十中地震遗迹位于唐山市路南区复兴路西侧,东距宏观震中约2千米,为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烈度Ⅺ度区,遗址周边范围内是原唐山市民居和商用房混杂区。以标志碑为基点,地理座标:东经118°11.844′,北纬39°36.420′。此遗址位于开平向斜南东翼,东距唐山“断裂束”约2千余米。1976年7月28唐山发生7.8级地震,沿唐山“断裂束”两侧极震区地表发现有大量构造裂隙,一系列雁行状排列羽状裂隙构成了一条长约8千米的构造带,方向为北东30°,最大水平位移2.3米,具有明显的“扭性”特征,对地表建、构筑物、树行造成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线性地物,如道路、墙基、地下水管道及树行表现十分明显。震后对此三处构造运动形迹加以保护,使之成为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新构造学、地震学的教学基地,同时也为地震监测预报、地形变观测提供了场地。
  ④ 唐山牛马库遗址
  经国务院批准,唐山市食品公司牛马库院内和吉祥路两处由地震造成的树行错动遗址为重点保护单位。吉祥路处遗址,目前仅剩道路人行道错动,原有错动的几株多年树木均已死去,仅余树根。原有牛马库院内的树行错动遗址仍保存较好,多年的树木错动明显,不过树干多有病伤。现遗址被一处绿化很好的私家庄园围合封闭使用,谢绝游人参观。
  ⑤唐山陶瓷厂石头楼
  该遗址位于大城山唐山陶瓷厂南部,建于1951年,建筑面积700 m2,2层。建筑基础为条形粗料石,粗焦灰砌墙,南部紧邻住宅区。震后,室内墙壁仅出现了一些2mm—3mm宽裂纹,其他未损。经简单维修,至今仍正常使用。该楼风格独特,不规则粗料石任意错缝砌筑,工艺考究,坚固耐用。该楼仍用于办公,利用率不高,内部长久未曾修缮,极其破旧,周围环境破败不整。完全不对外开放,仅该厂员工使用。
  (2)地震遗址实物档案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地震遗址,作为鲜活的地震实物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研究震源破裂机制、地震成因、分布规律和地震灾害的一个天然“窗口”,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在高大的厂房中,粗壮的钢筋混凝土柱被拦腰折断;坚固的楼房竟奇迹般地平移1米;笔直的树行、坚固的楼房地基被错位平移。这不可思议的场景,为地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力学、地震地质学等学科教学、科研、考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是最理想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遗址实物档案具有宣传、参观游览价值。唐山大地震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上也属罕见,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震后30多年来,许多人来到唐山,抱着强烈的考察欲望和好奇心理参观地震遗址,亲眼目睹地震发生现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3)加强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地震资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或毁灭,就不能恢复。因此,人们必须提高保护地震资源的认识,下大力度对地震资源进行挖掘和保护。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严格保护地震遗址和震后留下的震前建筑,充实保护地震资源。第二,普及地震科普文化知识,提高防震抗震意识,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停止使用震前建筑物,尽力恢复建筑物震后初始状态。第三,搞好地震文化景观建设,发展地震旅游事业,地震遗迹对旅游的开放,不仅对本地区人民是一种对城市历史的回顾,对外地游客了解本地历史和发展也是很好的档案展示。第四,增加地震遗址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的结合利用,在唐山市现有的大型遗址和公园附近的广场空地结合防震减灾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既有积极宣传防震减灾和实际使用的作用,又体现了坦然面对地震历史和未来灾难的积极态度。第五,加强唐山大地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挖掘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强化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持,保护与利用的结合,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5.结语
  唐山丰富的地震史料是地震科学研究发展的宝贵财富,珍惜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对捕捉地震各类现象,探索地震的奥妙,对弘扬抗震文化和精神,提高人类对防御地震灾害的认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